快评丨候车座椅回归普惠才是高效利用资源

公共场所姓“公”,承担着重要公共服务职能,首先应该考虑普惠性,如因过分追求商业利益或其他而挤占公共服务空间,使公共服务属性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无疑是本末倒置。

快评丨候车座椅回归普惠才是高效利用资源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8-21 13: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17日,铁路部门通报批评了泰安站按摩椅经营服务问题,并要求各地火车站举一反三,认真查摆整改问题,多功能候车座椅占比不得超过20%,最大限度为旅客候车提供普惠性和差异化优质服务。这一处理举措受到群众好评。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曝光了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斥资9亿建设了一所市民公园,“占地200多亩,周围大部分是空地”,然而,却是不开放的状态。针对群众提出的质疑,目前该项目问题调查组已成立,后续调查处置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社会公共资源是指除自然资源外,用于为百姓公共服务的资源。如图书馆、学校、医院、城市道路、路灯、桥梁、城市公园绿地、公共交通、公共健身器材及娱乐广场、公用自行车、公共厕所等。这些公共设施和公共物品是人类长期生活积累创造的为公众所共有的财产。

它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大众生活质量、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具有公共性、外部性、整体性、非排他性、稀缺性、社会性。其最大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公共利益,增进公共福利,让所有人得到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

在高铁,机场、医院、影院、景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适当开展商业经营无可厚非,既提供差异化优质服务,收入也可以一定程度反哺公共服务。但近年来,某些公共场所出现过度商业化,甚至公共场所失去公共性、社会性,成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的载体。这一现象应立即制止纠正。

公共场所姓“公”,承担着重要公共服务职能,首先应该考虑普惠性,应优先保障和满足绝大多数群众的基本需求。如果因过分追求商业利益或其他利益而挤占公共服务空间,使公共服务属性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无疑是本末倒置。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学习践行“浦江经验”,用心用情用力回应群众期盼。处理好公共社会资源的管理,分配及利用,让公共资源回归公共、社会属性。(文:田贇宗)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