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8月20日电(记者 姜东)2023年8月19日,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市大足区拉开帷幕。中外专家就各国石窟寺保护中遇到的共性难题进行交流探讨。
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多年来,国家一直高度关注大足石刻的保护利用工作,持续安排专项资金,不断加强技术指导,调整国内外资源,大力支持大足石刻在遗产监测、本体保护、安全技术防范、综合治水、岩体加固、防风化等方面开展系列保护工作。特别是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工程列为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将宝顶山卧佛、小佛湾造像修缮工程作为川渝石窟保护的示范项目,更是体现了国家文物局对大足石刻的高度重视。
借助着科技在大足石刻的保存环境实现了新提升,不断尝试引进地质学、岩土工程、测绘、化学等领域的技术与学科知识,开展了针对文物本体的抢险加固、水害治理、防风化、本体修复等系列保护工作,形成了一批多学科合作的科研成果。在保护手段上,更加注重科技保护,建成了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中心、保护中心、监测预警中心。大足石刻的保存环境实现了新提升,先后完成了宝顶山、北山石刻区煤改气、危岩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
乘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东风,国际力量也参与到了大足石刻的保护工作中。2007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和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进行了首次国际合作。中意专家组成联合考察组对大足石刻,以及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进行了勘察。初次合作的顺利开展为中意双方专家就文物修护进一步交流打好了基础。2017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和意大利相关机构再次合作,利用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合作修复大足石刻考古遗址内的舒成岩摩崖造像。
20多年来,大足石刻共实施文物保护项目80多项,为世界石质文物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和“大足样本”。
8月19日,嘉宾在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内参观。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8月19日,嘉宾在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内参观。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8月19日,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内,大足石刻研究院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中)向嘉宾介绍文物修复过程。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8月19日,在大足石刻小佛湾摩崖造像保护修复工程现场,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正在进行修复工作。 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8月19日,在大足石刻小佛湾摩崖造像保护修复工程现场,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正在进行修复工作。 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
8月19日,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在对卧佛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做补充勘察研究。中国日报记者 姜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