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为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助力乡村振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一引擎赋能三动力,振兴路上迎‘蜀’光” 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巴蜀地区,全面探索“蜀”光振兴之路,让青春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打造人才新引擎,让乡村“兴”起来
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科普实验、开一场乐趣横生的趣味运动会、深入学生家中做家访……自7月30日开始,实践团走进四川省彭山区留守儿童之家,开启为期一周的支教之旅。实践团成员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及当地实际,为40名农村留守儿童精心设计课程,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孩子们传递了阳光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年亲身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中,非遗的保护事业才能有不竭的磅礴力量。在非遗学习课堂中,实践团成员积极探索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通过生动讲解与动手实践等多种方式,带领孩子们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之旅,从学习古法扎染,到欣赏中国民间传统皮影戏,再到亲手描绘川剧脸谱,小朋友们激动地欢呼雀跃,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
图为小朋友设计的扎染图案
“水火箭为什么可以一飞冲天?”“牛顿摆中的小球运动时像什么?”“水果为什么能让小灯泡亮起来?”为了提高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体验科学,放飞梦想”系列科普课程,通过丰富有趣的科普实验给孩子们带去一场科学盛宴,点燃起农村留守儿童心中崇尚科学的星星之火。
图为实践团成员佟潇指导小朋友们体验水火箭科普实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王一杰指导小朋友们体验“扎不破的水袋”科普实验
1869公里,支教践行初心,青春筑梦彭山。“孩子们每天早早地来到这里,非常期待你们给他们上课。”留守儿童青年之家张老师说道,“孩子们总是笑呵呵的,小脸蛋被晒得通红,火热热的太阳、漫长的上学之路都阻挡不了他们上课的热情。”从陌生到熟悉,从大眼瞪小眼到见面就拥抱,实践团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感化着孩子们,大朋友和小朋友之间的情谊慢慢建立起来。
激活文化源动力,让乡村“美”起来
实践团前往三苏祠博物馆、彭山区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通过志愿宣讲等方式用实际行动践行“三苏精神”“郭祝三精神”,激活文化源动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三苏祠
图为实践团成员李启航讲解是父是子家风
聚焦特色产业,让乡村“富”起来
8月3日上午,实践团来到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丰华社区(村),深入调研学习当地特色种植产品—柑橘的种植、采摘、包装、销售等全链条产业发展情况,深刻洞悉丰华村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偏远山村转变成如今富裕美丽的现代化社区的改革发展历程;同时,实践团通过直播带货、设计柑橘包装(袋)盒、搭建柑橘销售一体化智慧平台等措施,全力帮助丰华村扩大柑橘的销售渠道和销售面,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经济振兴,让乡村生活富起来。
图为实践团成员王荣亮直播带货丰华村柑橘
增赋生态驱动力,让乡村“绿”起来
8月4日下午,实践团前往眉山市公义镇环境治理示范村——农乐村,参观学习先进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农乐村的智能管户中心内,依托智能管户数字可视化平台,村镇内农户的污水池清理需求、垃圾分类回收点余量、垃圾车抽污车实时位置路线等信息清晰可见;农乐村通过试点先行、农户自愿的方式,推广现代化厕所改造,建设包括有顶棚墙壁、有蓄污水池等标准的“八有”新农厕;分级沼气池通过对“黑水”、“灰水”和厨余垃圾的储存发酵沼气,弥补农村能源体系不足,为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走访调研结束后,经过村委同意,实践团在农乐村宣传墙上张贴了亲自设计的环保海报与宣传横幅,用实际行动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农乐村村委会座谈
图为实践团成员张贴宣传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