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练兵”热情!天津大力培养造就技能人才队伍

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赛前预热采访活动继续在津举行。训练场上,机器人焊接技术赛项天津代表队参赛选手正在该赛项教练组长李朋朋的指导下抓紧训练,为参赛做最后的冲刺。

点燃“练兵”热情!天津大力培养造就技能人才队伍

来源: 津云
2023-08-16 0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津云新闻讯: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赛前预热采访活动继续在津举行。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实地探访选手备赛情况,了解天津市在海河工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师工作室建设方面所作的工作,以及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

近年来,天津市聚焦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和“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政策,深入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养造就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技能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市273万技能人才中,高技能人才84万,占比达30.8%;现有7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26名“全国技术能手”、657名“天津市技术能手”。

“成绩不是偶然得来的,是要靠长时间勤学苦练换来的。”在天津港,“大国工匠”、首届“海河工匠”称号获得者成卫东告诉采访团记者,荣誉对于产业工人来说是一种激励,然而反复磨练技艺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荣誉,更重要的是源于现实生产实践中的需要,技术不过硬就没办法保证生产安全!

成卫东开了25年的拖车。他开拖车“快”“准”“稳”的工作法,使得工作效率提高16.7%。他还练就了左右脚都能熟练驾驶拖车的技术,成为天津港响当当的“拖车王”。他带徒弟的过程中,一直强调精准,强调熟能生巧,他说,这是工匠精神的内核,需要一代一代人传承下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天津港集团逐步搭建起以技能培训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引领,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以“师带徒”为重点,以技能竞赛为抓手的多维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出技能人才“继续教育”机制,率先开展企业自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带动技能人才队伍再提升。

本次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起重设备应用技术赛项将在全球首个“智慧零碳”集装箱码头——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举行。为高质量承办好有关赛项,助力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天津港集团制定了承办此次赛项的实施方案并成立赛项执委会,正在组织落实各项任务。

本次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作为世赛选拔项目—建筑金属构造赛项和国赛精选项目—机器人焊接技术赛项的保障单位,也是两个赛项的天津市集训基地。

训练场上,机器人焊接技术赛项天津代表队参赛选手正在该赛项教练组长李朋朋的指导下抓紧训练,为参赛做最后的冲刺。蓝色的火花四溅,两人的神情极为专注。

“这次比赛考核的内容非常贴合焊工实际的生产操作,特别是加入了手工焊接操作。这是最考验焊工技术的。”在训练间隙的休息时间,李朋朋介绍,虽然在现代化制造工艺中,机器人焊接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但合格的焊接工人仍然需要掌握较高的手工焊接技能。“如果你只会读数据,那是操作工而成为不了真正的焊工,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很多情况下是不能单纯依靠机器的,还需要有丰富的手工操作经验。”

李朋朋长期扎根一线从事焊接和技能培训工作,曾在国际国内焊接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天津市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海河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2022年,他入选第二批 “大国工匠”培养支持计划,是新一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与代言人。他积极发挥“工匠人”传帮带作用,着力于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每年培训焊工超千人次,焊接机器人操作人才150余名。

在中建钢构,像李朋朋这样的优秀技能人才还很多。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该公司坚持落实天津市“海河工匠”建设政策,形成产、学、研、训、赛“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技能提升方面,将焊工(焊接机器人操作工)、装配钳工等紧缺特色职业工种作为企业重点培训任务;人才发展方面,制定职工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技工待遇方面,建立健全“向技能人才倾斜、向一线倾斜”的工资分配制度等。这些举措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积极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天津打造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之一。此外,天津还着力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每年选树10名“海河工匠”,每两年选树100名天津市技术能手,积极推荐具有优秀品质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参评国家级荣誉称号,激发技能劳动者学习技能、提升技能的热情。

(津云新闻记者段玮)

(段玮)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