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人听闻的网络谣言该消停了

据@新华社 微博消息,近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则内容为“男子要女孩微信被拒后对其爸爸动手”的视频引起网友热议。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自觉行动起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安宁,用事实说话、让真相发声,才能让网络空间变得更加清朗。

耸人听闻的网络谣言该消停了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3-08-16 07: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据@新华社 微博消息,近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则内容为“男子要女孩微信被拒后对其爸爸动手”的视频引起网友热议。8月13日,沈阳铁路公安局长春铁路公安处发布警情通报,该视频系抖音用户崔某编造杜撰,已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并处500元罚款的处罚。据悉,崔某是拍摄了车厢内发生的一场口角后,将视频上传至社交平台,然后用旁白捏造虚假“故事情节”。

又见为博眼球、赚流量毫无底线的网络谣言。还是那个说了很多遍,但仍然需要不断重复的道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不管其是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还是为了达到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每个行为主体都是法律法规所约束、规范的对象。这位为了收割流量而生编滥造虚假信息的抖音用户,最终受到法律制裁,实属咎由自取。

杂糅多种元素编造“江西女友索要1888万元彩礼”闹剧,摆拍“安徽女子被前夫家暴”戏码,传播所谓“在‘中国人民银行’App上存款任意金额,每日利息2%”等虚假信息……在如今“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从编造虚假事件、扰乱舆论秩序,到贩卖焦虑情绪、渲染紧张气氛,再到冒用官方名义、企图行骗牟利,为数众多的网络谣言,多具有“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特征。和这些网络谣言、虚假信息造成的恶劣影响相比,“修补”工作往往需要支付巨额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表达有边界,流量有底线。对于那些“明知故犯”者,不管其是为博眼球、赚流量编造网络谣言的策划者、组织者,还是借热点事件造谣引流、借机非法牟利的“水军”团伙,相关方面都要真管、真查、真处理,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造谣传谣者付出应有代价。

7月10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为加强“自媒体”管理,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对“自媒体”作出一系列严格规定。其中第四条明确提出,要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自媒体”发布信息不得无中生有,不得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不得以拼凑剪辑、合成伪造等方式,影响信息真实性。

这样的常识性提醒和刚性约束是及时的,也是大有必要的。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不会容忍谣言、谎言的肆意传播。以此而言,对杜撰编造“男子要女孩微信被拒后对其爸爸动手”虚假信息的当事人,依法进行惩戒,是一记必要的警钟。对广大网友来说,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特别是看到真实性存疑但又十分耸动的消息时,应提高警惕性,在内心打一个问号,不随意转发、扩散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信息。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自觉行动起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安宁,用事实说话、让真相发声,才能让网络空间变得更加清朗。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