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考古发祥地 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

中国史前考古发祥地 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7-19 20: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19日,宁夏举行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暨新时代宁夏考古工作新闻发布会。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荣誉主席高星介绍,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银川市东29公里的灵武市临河镇,黄河支流边沟河两岸。于1923年发现并首次发掘,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掘进行了12天,发掘的石器总量达300公斤以上,还发现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包括鬣狗、羚羊、牛、犀牛和马等。它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开篇,纠正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因此水洞沟遗址也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被中国黄土研究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称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文艺复兴”。

图片来源于宁夏水洞沟旅游景区

一个世纪以来,水洞沟遗址共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发掘,共计发现了12个旧石器遗址点,构成了分布于边沟河两岸的水洞沟遗址群。在跨越距今4万年—1万年左右的漫长时间里,水洞沟的古人类留下了大量的石器、骨器、装饰品,动物骨骼化石以及火塘等数以万计的遗物、遗迹。

1960年,中国和前苏联古生物考察队联合对水洞沟遗址进行的大规模发掘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发掘水洞沟。1963年,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开拓者裴文中先生带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又一次的发掘首次发现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包含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组不同的地层。1980年,宁夏博物馆和宁夏地质局区域地质考察队对第1地点进行了38天的联合发掘,发现了6700余件石制品和古生物化石标本。

图片来源于宁夏水洞沟旅游景区

自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启了长达20年的合作。2003-2007年,水洞沟遗址的第2、3、4、5、7、8、9、12地点的发掘首次大规模运用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新方法、新理念,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水平,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2014年至2016年,考古学家重新梳理了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的年代序列,进一步确认了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的地层堆积序列和年代数据,在多个层位出土了鸵鸟蛋皮及装饰品,证明了第2地点古人类已具备复杂的象征和认知能力。2018-2022年以来,对第1地点进行的5年的大规模系统化的发掘使学者彻底明确了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地层的堆积序列,了解了第1地点旧石器文化层的堆积形成过程。发掘过程中采集了大量的测年样本,出土了包括火塘、石制品、动物化石等珍贵的遗迹、遗物共计1万余件,目前相关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图片来源于宁夏水洞沟旅游景区

高星提出,水洞沟遗址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及黄河、湿地与湖泊等局部资源富集的盆地中,这为水洞沟人制作石器提供丰富的石英岩与石英砂岩原料。

图片来源于宁夏水洞沟旅游景区

水洞沟人发明了石煮法这一用火方式,将岩石原料改造成用于制作石器的优质石料,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不同时代特点的石器为水洞沟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条件。(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摄影 沈心怡 李美涵)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