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七星关:致公党中央同心帮扶谋发展

毕节七星关:致公党中央同心帮扶谋发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7-14 15: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29日,毕节职院的学生在朱昌镇生态智慧养殖基地通过“NFC”脚环观察鸡的生活状态。马玲玉 摄

1988年6月,毕节试验区正式成立。从此,致公党中央与毕节市七星关区结成帮扶对子。30多年来,致公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满载初心,跨江越河,倾心帮扶,助力毕节市七星关区医卫、教育、科技、产业方面的转型升级,为吹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注入新的动力。

近日一大早,朱昌镇双堰社区的钟以端就带着两个小孩来到村卫生室,由于这几天早晚温差过大,她的两个小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量体温、看喉咙、问病情,经过详细诊断,村卫生室的医生王步云开出药方。在等待配药时,钟以端和一旁排队看病的村民感叹道: “还是现在方便多了,小孩子有个头疼脑热10分钟就能走到王医生这里,不用再去镇上的卫生院了。”

过去的双堰村卫生室,只有一间由老村公所改造的诊室,狭窄老旧,下雨时屋顶甚至还会滴水,药品种类也不齐全,前去看病的人越来越少。“以前那种环境又脏又乱,看病都不是很放心。”钟以端说,那时就盼着村卫生室能改善环境,增加药品,让村民们小病不出村。

2020年,由致公党中央捐赠资金20万余元提质改造的双堰社区卫生室正式投用,干净整洁的环境,诊室、治疗室、药房、公共卫生室、远程医疗会诊室一应俱全,陈旧的双堰社区卫生室迎来了大变样。

“除了对村卫生室进行提质改造以外,致公党中央还向我们捐赠了2万余元的药品,免费发放给村民们。”从医36年的王步云见证了致公党中央帮扶下村卫生室的“蜕变”,感触颇深,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服务在基层”。

受益于致公党中央帮扶,毕节的生态农业实现了数字化发展。在朱昌镇“乌蒙玄凤”生态智慧养殖基地,来自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彭艳分和尹银正忙着给鸡喂食,每天早上七点半她们就来到基地,喂食、打扫圈舍、通过“NFC”脚环观察鸡的生活状态……有条不紊地开始他们一天的工作。

“学校里的课程不会涉及到数字养殖,今年3月份加入这个创新班来到这里之后,我们学着用大数据赋能农业,参与到‘乌蒙玄凤’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当中。”现就读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农工系学畜牧兽医的2021级学生彭艳分说。

正在运行的的“数智朱昌”平台。马玲玉 摄

彭艳分所说的创新班,是致公党中央农业农村委委员陈德晖在致公党中央和广州天河区的支持下,在朱昌镇螺蛳村建立“数字小院”团队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乡村振兴数字化创新产业学院”后,开办的数字创新班,探索“政、校、村、企”人才共育新模式,实现“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朱昌镇双堰社区智慧养鸡项目便是创新班70余名同学的实训基地。”陈德晖说,创新班通过生态化开发+人才培养+数字化要素的叠加,教会孩子们用数字化手段参与现有的产业创新。

陈德晖介绍,“这些孩子都是股东和老板,我们致公党要做的就是先投‘知’再投‘资’,先把知识给他们构建起来,然后我们再投资,等他们成熟后再把产业交给他们去发展。”

除了生态农业,“数字小院”还开展着基层治理数字化建设服务。“数智朱昌”系统就是一个以朱昌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五大板块为基础框架的数字化综合治理与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数字党建、综合治理、网格管理等近十个功能,让乡村数字与产业发展、乡村数字与基层治理相融合,真正做到产业惠民,数字振兴。

“数字小院更像一个社会服务实践基地,我们在这里把生活、生产、生态三方共同融合起来,然后不断的推广到其他地方,我们留在本土就能直接为东部企业服务,助力乡村发展。”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刘贞明说。

近5年来,致公党中央联引资源实施帮扶项目93个,涉及资金1184.6万元,用于产业发展、教育医疗、人才培养等方面,培训各类人才1700多人次,打造了“乌蒙玄凤”“致福送诊”“致福教育”等系列成效显著的帮扶品牌,助力七星区高质量发展。(马玲玉 编辑: 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