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稻稻油”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07-12 14:40
2023-07-12 14: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风吹沃野千重浪,稻穗飘香农家忙。

在火红的七月,稻谷金黄,余江“稻稻油”三季收作物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万亩早稻迎来丰收季。随着一声“余江全域‘稻稻油’项目早稻丰产丰收,正式开镰!”指令发出,多种农机随即开启协同作业,一幅满满科技范儿的“夏忙双抢丰收图”在广袤田野徐徐铺展。

云图片

为做好早稻抢收及晚稻抢种工作,中青博纳提前谋划、科学统筹,大型联合收割机、智能化无人收割机、大型旋耕机、高速插秧机、大型粮食运输车、智能无人机等近百台智能农机边收割、边旋耕、边施肥、边插秧,四边同步、多机协作,按照“稻稻油”双抢计划表抢茬口、争农时,高奏“双抢”乐章。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收割、脱粒、碎秆还田一气呵成。收割机内稻谷满仓后,通过自动化管道将稻谷直接输送到机耕路旁的货运车上,然后运往加工厂烘干,整个过程紧张有序、精准高效,保障夏粮颗粒归仓。

云图片

云图片

据了解,余江“稻稻油”三季收作物全产业链项目由中青博纳(北京)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22年联合余江余人民政府全力打造,2023年千亩方试验田已实现油菜最高亩产340斤的阶段性成果。目前,项目已实现水稻耕田、育秧、机插、植保、收割、烘干入库全程机械化作业,已建成的智能化育秧工厂,可全面保障2万亩晚稻的育秧工作。经过浸种、晾干、上生产线、覆盖底土、浇水、播种、覆盖面土、自动叠盘、暗化催青等智能化作业流程,一盘盘秧盘最后通过传送带运到大棚里,相比传统人工育秧工作效率提升了30倍以上。通过中青博纳自主研发的“中青农机”APP平台,可为农机需求方、供应方和管理方提供信息发布、共享与交互等服务,彻底改变农户农忙时“活找不到机械,机械找不到活”的现象,实现高效率、高利用率。

“今年我们率先在‘稻稻油’示范基地核心区应用智慧无人驾驶收割机,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收割机可按照设定路线进行作业,收割、脱粒、筛选、排草、卸粮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只需短短 10分钟即可收割一亩多稻谷,可以连续24小时作业,日收割面积可达100亩以上,大大节约了抢收时间和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我们积极帮助农户开展代收、代储、代售等服务,保障粮食流通效率,帮助农民减损增收。此外,依托我们的优势资源和现代农业精细化管理模式,为连续丰产丰收夯实根基,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保驾护航。”中青博纳负责人表示。

云图片

余江“稻稻油”示范基地运用集中智能育秧及“五统一”种植管理模式,实现生产成本降低10%,产量增加10%,农民增收10%以上。通过遴选优质品种、优良技术,联合中化先正达、中联智慧农业、中船环境等行业龙头企业优势资源,在农田土壤修复改良、科学施肥用药、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等全程实现科学管理、精准把控,以科技创新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站在余江现代化农业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