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发布非遗文创作品征集令 助力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07-12 09:47
2023-07-12 09: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守护一方净土,传承民族文脉。7月12日,以“净土阿坝非遗手作”为主题的非遗文创作品征集大赛于线上正式开启。

据了解,本次非遗文创作品征集大赛,将在阿坝州建州70周年这一关键节点,广邀州内外相关领域设计师,以阿坝州非遗项目元素为题材,以创意创新为理念,研发时尚、实用、展陈、收藏等产品,旨在丰富全州旅游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挖掘、保护、传承、融合、创新阿坝非遗,不断增强阿坝非遗影响力、感染力、竞争力,积极助力阿坝州各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点亮非遗

激活传统文化新魅力

藏香、羌绣……地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要地段的阿坝州,是四川省“非遗”资源大州,非遗资源类型多样、蕴涵深厚、特色浓郁。

而本次启动的非遗文创作品征集大赛,恰是阿坝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举措之一。

据了解,本次文创作品征集大赛分为文创产品、生活日常、IP形象、数字阿坝4大创意类别,将邀请参赛选手充分挖掘阿坝文旅、非遗资源,结合阿坝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族风俗、地理地标、红色文化等元素进行创作。

“与此同时,为了让非遗说话,让历史发声,本次大赛还特别打造了阿坝非遗‘线上展厅’,将让阿坝新旧非遗文创通过线上以图文的形式‘活’起来,把历史智慧和传承有声有色地呈现出去。”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到。

据了解,本次大赛作品征集时间将持续到8月。在此期间,活动将通过线上作品展示+大众投票+线下组委会评审的方式,评选出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与优秀奖。

非遗塑魂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是岁月之精华沉淀,是民族文化的无价瑰宝,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更是时代赋予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截止2022年7月,阿坝州四级非遗名录项目总数位列四川省首位。桃坪羌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羌年”被列入世界急需保护非遗名录。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两基地17个、州级非遗村镇(街区)10个,州级两基地76个。目前,阿坝州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项,代表性传承人1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1项,代表性传承人114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52项,代表性传承人499人。

“阿坝非遗具有深厚的自然底蕴、历史底蕴、人文底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五大重点之一,要推动乡村非遗走出去,展示乡村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不断显现, 不仅保护弘扬了传统文化,还在助力百姓增收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截止目前,阿坝州共有非遗工坊107家,培养了上千名藏族青年,唐卡传习所年产值达500万元。其中,汶川县映秀人民茶业将汶川人自己做的茶--“西路边茶”卖到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理县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带动一百余名藏羌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实现了农村妇女就近就地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文创作品大赛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大赛将重点延伸至阿坝文创、非遗产业链条,为文创企业、阿坝本地青年创业者、创客们提供一个展现才华和想象力的平台,让非遗文创大赛成为推动创新企业的“引擎”。

非遗+

走出文旅融合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此次文创作品征集大赛,正是阿坝州与时俱进传承创新藏羌民族文化,助力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阿坝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结合州内九大文旅品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相结合,进一步深化“非遗+景区”“非遗+校园”“非遗+社区”“非遗+民宿”“非遗+民宿”“非遗+研学”等融合发展模式,多渠道实现非遗资源的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

与此同时,阿坝州以东西协作为契机,加强与东部院校、企业联谊联建,建立跨区域非遗工坊、传统工艺工作站,强化文化创新转化利用。

接下来,阿坝州将进一步加强非遗挖掘和巩固保护成果,不断探索传承与创新,促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提高非遗传承实践水平,加强深化“文化+旅游”“旅游+非遗”文旅产业的内涵发展和创新探索,切实让净土非遗流行起来,助力推动阿坝州全域旅游发展。(图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提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