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鱼台:多彩非遗活起来

谈起非遗,很多人会有古老、传统、过时的印象,但在鱼台县,非遗却有市场、能传承,正迈向更高更远的星辰大海。

山东鱼台:多彩非遗活起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7-11 19: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7月11日电 谈起非遗,很多人会有古老、传统、过时的印象,但在鱼台县,非遗却有市场、能传承,正迈向更高更远的星辰大海。

木版年画传人正在指导年轻人制作

农家小院年入十几万

推开张三玲的农家小院,流水潺潺,绿植掩映,别有一番趣味。屋中,拖鞋、蒲团、大芭蕉扇……张三玲巧手制作的蒲草制品随处可见。

精美的蒲编制品

蒲草制品以其实用和天然的特点广受市场追捧,拿蒲编拖鞋来说,其穿着透气吸汗不臭脚,十分契合当下健康养生的需求。近年来,随着鱼台"龙虾节""桃花节"等节会活动的热络繁荣,蒲编制品的销路日渐宽广,常常供不应求。"可别小看这双拖鞋,一双能卖到一百多元呢!"张三玲骄傲地说。在这百十平方的农家小院里,月收入过万元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事,张三玲的生活也因蒲编越过越好。

精美的蒲编制品

谈到今年的计划,张三玲打算亲自种植几亩蒲草,把好材料源头关,为今后的规模化发展做足准备,带动在家务农的姐妹投身到非遗传承的事业中去,和大家一起在家门口勤劳致富。

"葫芦发烧友"

田知新可以说是个"葫芦发烧友",多年来,他从素葫芦到葫芦烙画,再到大漆葫芦,在把玩葫芦的路上一路"狂飙"。

"大漆是一种天然液体涂料,具有耐腐、耐磨、隔水等特点,古代主要用来制作漆器,现在则广泛应用于工艺品的制作。"田知新手拿色彩鲜艳、花纹炫丽的大漆葫芦,绘声绘色讲述着大漆葫芦的特点。

做大漆葫芦的第一步是固态,蘸着漆和蛋清,在葫芦上勾画出花纹,等待其凝固后便迎来了制作最关键的环节:上漆和阴干。将大漆在葫芦上反复涂刷20几遍,每次上漆后放置在湿度40到70之间的密闭空间内,等待其自然阴干。上漆后的大漆葫芦,凭借最初勾勒的花纹,打磨后将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纹理,"世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大漆葫芦,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田知新说。

"知新的手和脸生满了红点!"现在讲起当时的情况,仍然能感受到田知新妻子的紧张。原来,大漆含有漆酚和多种挥发物,接触皮肤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这是每个制作人都绕不过去的坎。严重时,田知新痒的整夜难眠,可他硬是凭着热爱坚持了下来。

随着对漆酚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身体反应也越来越轻。"上漆时我会忘掉所有的烦恼。"年过半百的田知新说,"传承大漆葫芦让我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非遗触手可及

在鱼台县宋庄小学剪纸教室,学生们将纸张描画、折叠、翻转,剪刀起起落落,不大一会,一张张惟妙惟肖的小兔子呈现在眼前。

宋庄小学学生正在练习剪纸

"从2021年开始,我们成立了剪纸活动社团,积极邀请剪纸传承人到校培训,教师带头学,就这样把非遗传承带进了校园。"校长张爱强说。宋庄小学根据学生动手和学习能力,将剪纸分成初中高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低中高年级学生,目前,高级班的学生已经能制作复杂的剪纸作品。

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正在学习布贴画

剪纸既让学生们拓宽了视野,又对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目前,鱼台县已将剪纸、泥塑、葫芦烙画等十余种非遗项目送进校园,为孩子们带来别样体验的同时,也让非遗变得鲜活,触手可及。

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孩子们学的热火朝天,老人们也参与进来。在鱼台县老年大学,银发老人们正围坐在传承人姚念花身边学习布贴画。布贴画又叫布贴花,原材料多取自身边的碎布料、彩纸等,将这些原料设计融合,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手工布贴画制品就诞生了。"布贴画学习简单,做出来好看,老伙计们都很喜欢。"老年大学学员张宪光说。鱼台县还组织非遗进社区、特殊学校、文化馆,收效良好。

剪纸课堂

近年来,鱼台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发展工作,共申报省市县非遗240余项,设置非遗工坊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与现代生活和谐融通,绽放活力光彩。

【责任编辑: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