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路灯、铺设污水管网、路肩整修……连日来,在陈官镇杨斗村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加紧作业。“在项目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村党支部质量监督小组的积极主动性,全程抓好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质量监管工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培旺说,项目建成后,将落实项目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制定可行管用的村规民约和管护制度,形成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陈官镇坚持把“整村过硬、整镇提升”作为农村党建“一号工程”,以“五抓”促“五好”,推动农村党建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激发全域乡村发展新活力。
抓实组织赋能培训,上好农村干部“思政课”
7月3日,在陈官镇委党校举办的村“两委”乡村振兴赋能培训班上,来自全镇80多名村干部正在认真听讲。本次培训班将针对村级财务资产管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相关课题专题培训,课时3天,既实用又解渴。
农村干部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发展的领头羊,干事创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质量的好坏。陈官镇积充分发挥镇委党校党员教育“主阵地”作用,科学制定12期年度培训计划、四季度“擂台赛”主题,打造10期乡村振兴主题精品课程,全面推行“双线课堂”,用好用活“灯塔—党建在线”平台,采取“线上灵活学”+“线下集中学”的方式,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今年以来,共举办线上专题学习班2期、线下培训班6期,累计参训学员1200余人,开展竞赛比武2期,在全镇营造出以训促学、以比促干、以考促效的良好氛围。
抓实开展问计问需,当好群众身边“贴心人”
“自从安上智能水表,群众可以自助购水,还降低了用工成本和管理成本。”陈官镇李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希振介绍说,全村安装利用智能水表系统之后,一方面提高了老百姓的节约用水意识,另一方面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了解到村内供水管网老化锈蚀,管道水压偏低,出现渗漏现象,驻村联户干部和村“两委”积极争取资金,实施了水网改造提升工程。
农村基层组织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结合“干部下基层”工作,陈官镇在26个村广泛开展“入户知民意 走访暖民心”专项行动,并列为每月主题党日规定动作,组织动员全镇121名村“两委”成员和256名党员街巷长力量,推动“上门入户连轴转,为民解忧不打烊”成为常态。目前,已启动第4轮入户走访工作,累计走访群众7000余户,登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8件。夏粮收储期间,联系协调8台收割机,帮助33户特殊困难群众完成小麦收割任务800余亩,切实保障了夏粮收割归仓,让村民看得到成效、感受到诚意,有效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抓实本土人才培养,用好村庄建设“生力军”
“这是我们陈官镇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斗葫芦雕刻作品,高斗葫芦雕刻起源于高斗村,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是将画雕刻在葫芦上的一种艺术活,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葫芦,福禄……”在陈官镇中学的艺术素养课堂上,高斗葫芦雕刻第四代传承人邢文亭向学生展示高斗葫芦的雕刻作品,讲授高斗葫芦雕刻的历史及葫芦的寓意。
面对基层人才饥渴现状,陈官镇结合实际,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头雁孵化”工程,按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大类广泛开展人才推荐选拔,持续强化人才库建设。截至当前,已储备村级后备干部84人,登记在册本土各类人才61人,其中35岁以下年轻人才28人。立足本土资源,深入挖掘以坡南村电商达人张倩倩、董庄村动物标本制作专家董涛、斜里村养虾大户张海群为代表的乡土人才潜力,同时借助短穗花鼓、孙斗跑驴、高斗葫芦雕刻等非遗项目影响力,在培育乡土文化领军人才上下足功夫,真正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储备“扩容提质”。
抓实从严从细管理,筑好村务运行“规范桩”
每月的8号,北户村老党员张方光和其他村民代表都要到村务公开栏看看上个月的财务收支情况。看到一笔一笔收支账清清楚楚,大伙儿心里也亮堂起来。“制度全了,管理严了,我们就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该开会的开会,该公开的公开,工作按程序来,群众对我们更信任了。”北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学铭有感而发。
从细健全制度体制,从严落实督查机制,是村级稳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陈官镇以“一表一图一网”为抓手,拧紧村务闭环管理制度链条。一是建好职责分工“一张表”,严格落实村“两委”分工备案管理,印制发放《陈官镇村“两委”及下设各组织责任分工通讯录》8500余份,明晰岗位职责,明确责任主体;二是绘好权力行使“一张图”,重点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财务制度两方面入手,梳理形成46项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涵盖27条村级公权力、19条便民服务事项,确保村级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三是织好多方联动“一张网”,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镇级全方位监督、党员群众监督三方面监督,选聘38名党员监督员“挂牌上岗”,发挥“监督前哨”作用,助推村级事务阳光化、科学化、规范化运行。
抓实集体经济增收,写好产业振兴“大文章”
“盘活集体经济因地施策是“命脉”,保障血液顺畅要‘对路子’。”大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怀志积极外出考察学习,结合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无力耕作等现实情况,依托支部优势,领办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330亩,种植蓖麻、金银花等药材,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年,为每口人增收1000元。
为破除就村抓村、就支部抓支部的路径依赖,陈官镇积极践行“一盘棋抱团式发展”理念,有效整合农村沉睡土地资源。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行模式,因地制宜培育碑寺蓖麻、董庄南瓜、高斗火龙果、北户蒲编和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5处,为村集体增收4万余元。今明两年,陈官镇将重点围绕“低碳小镇”“健康农品小镇”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天域、东营财金等强企、国企战略合作,扎实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落地,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同时,统筹利用好全镇9万亩耕地资源,将零星散乱的土地打造成为整块连片、通水通路的高标准农田,以健康富硒、盐碱地出产为卖点,打造“陈官硒望”区域公共品牌,以产业融合赋能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