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川渝风”音乐工作室、新民歌流行音乐实验室在中国成都正式成立。
“川渝风”音乐项目、新民歌流行音乐项目是以音乐人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创作项目。“川渝风”音乐项目以川渝文化(非遗、曲艺、美食文化、生活哲学等)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进行艺术创作;新民歌流行音乐项目以民歌为核心的中国地域文化和流行音乐结合进行创作实验。工作室旨在研究推广以融合川渝地区艺术元素和中国区域民歌文化为核心的音乐作品,希望以采风、创作为核心解析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连接,并将他们在作品中有机结合,创作推广能够被市场认可的优质音乐作品。
如何让“川渝风”音乐工作室、新民歌流行音乐实验室的作品受欢迎? 将文化解构,并使之与流行文化结合很重要,而“川渝风”音乐工作室、新民歌流行音乐实验室正拥有这样的核心能力。项目主理人——词曲作者、艺术、音乐策划人KE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新闻学双学位学士学位,经历多年文化、区域调研专业训练,具备横跨音乐和民歌文化田野调查的专业学历背景,拥有深厚的区域民歌文化研究能力和词曲创作能力,“小时候被外婆逼着背全套古诗和《诗经》,这算是最早的民歌训练了,我大学毕业的论文主题就是原住民音乐的流失和传承,我和民歌和地域文化的渊源其实很深。现在,每天我都会听几十首民歌,看很多民歌的谱子,然后把他们和现代都市人的听觉相结合。中国的民歌真的是音乐创作者莫大的财富,99%的歌曲可能大众都没听过,但他们却是经过群众心理沉淀的‘好东西’,不过经过时代的变迁,确实需要再加工和再创作。部分东西直接拿来套着曲子唱也许已经失去她的意义了。”KE表示,这几年他耗费了一定时间出任各大赛事评委,“大概听了几千个歌手和音乐爱好者的演唱,对他们的演唱心理、状态基本掌握,这简直是一个社会学调查的过程。我2018年以唱作人的身份出道,并走了出来,不过唱作人身份只是我自己的实验品——为了策划更多的民歌好声音、川渝好声音做的一个实验罢了。接下来,我会创作很多川渝风的音乐和都市新民歌的作品,希望这些能够助力更多的好声音,让他们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世上的好声音很多,但能够碰到好的策划,好的作品就需要概率了。”
同时,团队还为了音乐质量和听众的感受配备了众多优秀音乐人——如御用编曲师曾参与戛纳电影节入围影片配乐制作。除了音乐艺术领域的专业能力,“川渝风”音乐工作室、新民歌流行音乐实验室还拥有多个艺术项目策划成功案例,策划人KE所策划的项目主体曾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最佳案例大奖、第九届梅花创新奖等奖项。 截止目前,“川渝风”音乐工作室、新民歌流行音乐实验室已经发行相关作品近30首——其中,《鬼饮食忧伤》、《一街又一街》等作品全网收听量近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