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最美社工”孟静:关爱困难群众 微光温暖同行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06-25 13:05
2023-06-25 13: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人物名片

中共党员,主要从事妇女儿童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策划执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20余个,参与指导的100多个项目,项目曾获得创益大赛二等奖等荣誉。

开展“亮光行动”

给困难群众带去更多光明

“一直以来,我认为从事社会工作,就是带着一颗助人的热心、待人的诚心、无私的爱心,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别人成为更好的人,并通过爱的传递,弘扬更多的正能量。”这是孟静10年来从事社会工作的最真体会。

十年前,很多人都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因此,当孟静带领志愿者上门进行需求调研时,常会遭到拒绝,或被一些激烈的语言劝退。随着社会发展、媒体发声和社工的热心、耐心、专心服务,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逐渐得到广大群众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尊重。“现在,当我们走进居民家中时,大家的态度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孟静表示,他们会友好地和社工打招呼,与社工成为朋友,并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

对孟静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和同事们持续创新开展的“亮光行动”,该行动不仅在温江区生根发芽,还在武侯区等其他区域开花结果,持续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给他们带去了更多光明。

“在开展‘亮光行动’服务中,曾接触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居民曾某,对方一直靠政府救助生活,非常自卑,不愿与外界多接触交流。”孟静回忆道。在她和同事们不厌其烦的心理疏导和物质帮助下,曾某勇敢地走出家门,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培训和社区活动,还时常在社区组织分享会,将自己总结的对抗疾病的经验分享给病友。现在,曾某已成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孟静介绍,通过“亮光行动”,她和同事们一起带动了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公益行动,用自己去照亮他人,营造邻里互助文化,构建起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

  关爱不同困难群体

虽有艰辛但更有收获

“肖爷爷,你在不在?”“在、在、在!马上就来开门。”肖大爷是一名视力残疾的独居困境老人,听到孟静和志愿者熟悉的声音,他赶紧开门。考虑到肖大爷家的具体情况,孟静和社区志愿者除了日常的帮助送米、送油等生活物资外,还通过电话、视频与他连线聊天,向他宣传普及健康、用电、用气等常识,让肖大爷感到亲人就在身边。

为关心关爱困境老人,孟静负责实施了“乐享年华——困境老人支持项目”,尽心尽力做好困境老人的“贴心人”“守护者”,畅通困境老人最后一米的“暖心桥”。

除了帮助困境老人外,孟静还针对不同困难群体策划实施了“守护未来——困境儿童支持项目”“爱邻社——邻里互助志愿者培育项目”“‘有爱·无碍’精残康复”“妈妈加油——困境母亲支持项目”“‘职为你来·益展宏图’——创就业帮扶项目”……从业至今,孟静已策划执行了20多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参与指导了100多个项目。

在作为成都市武侯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项目负责人期间,孟静全程参与项目的执行、管理和督导工作。建立了“主动摸排的巡查行动+发现困难群众志愿者队伍+门卫/保安预警报送制度”相结合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精准评估困难群众的需求,分层分类分级开展服务,采用“物资救助+专业服务”、“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困难群众广覆盖+特色服务项目”相结合的多元手段,织密困难群众帮扶网。

经过3年服务,她和队友们建立了武侯区困难群众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服务清单,并链接爱心企业、机构组织、媒体、爱心个人等,以爱心物资、资金支持、公益服务等方式,整合各类资源价值超过200余万元。同时,积极挖掘动员志愿者254人,成立志愿者服务队13个,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76次。开展个案服务125例,开展小组服务22个,各类型关爱活动350场次,直接和间接受益人群达1万余人次。

孟静说,在服务的过程中,她的人生也在不断充盈。“每一次面谈,每一场活动,不尽完美时我会鼓励自己‘没有失败,只有经验’;取得进步时我会提醒自己‘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