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产教融合典范,莱茵科斯特助力产业智能升级

2023-06-21 12: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3年一季度,北京中德产业园管委会、启迪中德产业园运营公司、莱茵科斯特、德国史太白智能制造技术转移中心、四方在德国法兰克福签署了《中德离岸创新孵化中心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离岸创新孵化中心,以全新的战略合作模式为中德企业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应用场景匹配、人才体系培养的双向交流渠道。

作为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服务领域专家,莱茵科斯特中国区总裁唐军表示,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生态,成功为众多中德企业提供了工艺升级、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专精特新”赋能服务。

公司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发展规划带来的良好契机。全球制造业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科技与产业的革新迫切要求制造业实现智能化升级,莱茵科斯特通过产业赋能教育创新,同时实现人才支撑产业发展,这种产教融合的生态模式正在帮助当地政府及合作企业重塑竞争优势。

目前,莱茵科斯特模式已在布局的10余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得到实践验证,在进博会等重要展会受到广泛关注,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搭建“三大平台”载体,实现产业赋能教育

2020年,在山东淄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莱茵科斯特与高新区管委会合作共建的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被列入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用地227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10个功能区、21个技术实训中心,实现了产业服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

中德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运营中心大楼

载体一:产业服务平台

以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使命,建设工业互联网及微服务开发中心,提供研发制造、技术转移、产品中试、人力资源等工业服务。基地可定向研发、试制100余种智能制造系统装备,被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载体二:创新加速平台

对标德国工业4.0标准,在德国慕尼黑和北威州设立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创新中心,建设工业物联网、智能协作机器人等研发与制造板块,与德国SAP、西门子等龙头企业,德国一流科研院所及知名院校开展人才培养认证、设备研发支持、前沿成果共享等战略合作。基地已量产3000余台套设备和智能产线,并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签署研发协议,拟发布全球首个工业4.0技术培训和认证标准,并在中国率先推广应用。

载体三:人才培养平台

对标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引进德国优质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资源,打通“中-高-本-硕”中德联合贯通培养通道,大力培养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开发企业员工培训、院校师资培训、学历+技能培训、社会再就业培训等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产品体系。基地可同时容纳4000人学习工作,培训能力达到30000人次/年。

  做好“四个对接”,深化产教融合

做好四个对接融合,精准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符的顽疾。基地面向社会开展“金蓝领”技师、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22360人次,面向院校承接学生培养13000人次、师资培训4100人次。并且通过“人才资本银行”帮助人才与企业高效链接,实现人才、产业、地域、企业、岗位之间的高效匹配。

做好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融合

坚持专业设置跟着产业升级“走”, 根据本地战略新兴产业布局超前部署相关专业、增设紧缺专业,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构建“产业需求—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过程—成效评价—质量改进”新体系,研发的智能制造专业建设方案被全国100余所院校采用。

做好课程与岗位精准对接融合

打破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体系,融入与岗位相关的“工作”变量,将岗位能力要求、工艺规范、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开发的《生产线数字化仿真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涵盖11个职业领域,包含33项工作任务、127项职业技能要求,入选了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

做好教师与工程师精准对接融合

建立中德人才交流互培机制,组建了一支由中德技术专家、教育专家、管理专家及专业培训师组成的混编团队。启动实施“产教融合培训师培养计划”,既为学校培养紧缺的职教师资,也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大力培养懂教育规律、懂教学方法、懂课程开发、懂学生管理的企业培训师。

做好教室与车间精准对接融合

利用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既是教育研究机构,也是智能制造设备生产企业双重身份,把实训实践基地和教学工厂“搬”进企业,把模拟实训变成真实生产,让课堂变车间、作业变产品,构建了生产、教学、培训、研发、工业服务并存的经营环境和运行模式。

创新“四方合作”机制,实现人才支撑产业

积极承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试点,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强化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主导、院校合作,联合开展产教布局优化、急需人才培养、短板技术攻关,有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政府统筹作用

在莱茵科斯特发展的关键节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了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保障。2016年,淄博高新区管委会为公司德籍研发总监争取“泰山产业人才”高端人才称号,吸引了原德国比勒菲尔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原空客中国首席培训师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加入;2018年,获得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支持,进而吸引社会投资总额近亿元;2022年,争取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1亿元,支持公司基地二期建设。

发挥产业聚合优势

依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产教融合基地,大力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有效促进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跨产业跨教育双向流动。

发挥企业主导作用

通过“需求链”对接生产企业的人才培训、设备升级、技术转移等服务;通过“专业链”链接学校的教学实训、师资培训、课程开发;提供“服务链”满足政府人才培育、产业转型等需求。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纽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才融合走深走实。

加强院校深度合作

与德国代根多夫大学、耶拿应用技术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开展合作,为高校定向研发、试制智能制造系统装备,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成果转化”链条。与香港理工大学开展人机协作系统课题研究,助力学校取得第8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成功举办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前沿会议。

莱茵科斯特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承办、学校参与、市场运营”的产教融合模式,依托“产教研金服用”六位一体的国际化资源,成功打造了“基地平台+创新中心+产业学院+园区企业”模式的产教融合发展生态,大大提升了本地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能力,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创新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