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成效显著成绩亮眼
三年来,北京市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全品类、全链条、全覆盖原则,推动近1.6万个居住小区(村)、11.7万个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和广大群众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各品类垃圾收运处理全链条基本贯通,市民自主分类习惯逐步养成。
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稳定在18%以上,可回收物规范回收量增长近1倍,其他垃圾减量率超过3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5%以上,分类效果明显。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均达到98%以上,91.5%的被访者对北京垃圾分类表示满意,与《条例》实施前相比,满意率提高了34.1个百分点。
垃圾分类深化治理 三个坚持重点攻坚
随着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深化治理阶段,重点攻坚推动居民习惯逐步养成,补足分类体系的短板弱项,完善长效机制。
坚持基层赋能,提升基层垃圾分类治理水平。北京市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针对社区书记和物业经理等基层工作者的赋能活动,提升基层垃圾分类治理能力。遴选119名基层赋能讲师,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把好的经验做法传播开来,让“同行带动同行”。历时近一年时间,编制完成《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基层赋能指导手册》,并已送到全市6000多个基层社区(村)和部分物业企业手中。手册介绍了社区(村) 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和制度,重点对基层普遍反映的桶站建设、桶站值守等7个重难点问题进行解析并提供解决方法和技巧。同时,列举了八个典型案例,展示社区、村庄或社会单位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做法、特色和细节。
坚持规范提升,推进各品类垃圾体系建设管理。在全国率先实施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管理,目前已完成排放登记的管理责任人4.62万家,新版运输合同签约率达到93.9%。印发《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事项的通知》,全市已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企业21家、备案场所271个。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意见》,全市已推动2670个小区开展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试点。借力“接诉即办”,重点解决居民反映较多的桶站设置不合理、垃圾清运不及时、异味扰民等问题,2023年1-4月份市民反映垃圾分类问题的诉求量同比下降65%,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创新,会同首开集团在古城街道试点“物业服务+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的新模式,打通再生资源回收抵扣物业费运行模式,有效激发物业企业和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加强检查考评,坚持“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月约谈”,三年来检查出点位问题近8万余个,建立每月一对一逐区和每10天提示反馈机制,督促问题整改。持续开展“城管执法精准进社区”专项行动,与物业和社区建立分类薄弱对象清单共享机制。
未来进一步推进基层赋能工作 深化居民习惯养成
借鉴垃圾分类先进城市的经验,并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市城市管理委将继续深化开展基层赋能工作,并逐步完善赋能体系、搭建赋能平台、扩展赋能效应。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推动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基层赋能工作,目前,北京市正在公开征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基层赋能活动品牌,6月30日前均可登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官方微信“管城理市”报名。
完善赋能讲师组建体系,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更需要发动和培育热心公益、志同道合的垃圾分类赋能讲师,使其成为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和传播者。按照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原则,将不断壮大赋能讲师团成员队伍。
搭建赋能平台,推动社区实施深耕细作,主动寻求赋能讲师等外部资源的指导和帮助,结成对子,共同成长进步。利用信息化服务支撑,方便基层与赋能讲师对接。
扩展赋能效应,通过总结梳理赋能成果、提供便利赋能环境、打造赋能活动品牌,积极扩大赋能效应,让取得成效的社区和单位越来越多,直至全市覆盖,助力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将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专题晚会即将登陆荧屏 共同践行低碳生活
助力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城市垃圾分类专题晚会《奋进在文明的征程中》近日已完成录制工作。晚会以歌曲、小品、相声、诗朗诵、情景剧、时尚秀等节目形式生动呈现垃圾分类主题,众多演艺嘉宾、公益人士、志愿者、大学生等登台献艺,烘托热烈氛围,弘扬和践行主题精神。
晚会将于6月5日晚21时05分在北京卫视和北京时间等平台同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