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阳贵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在省农业农村厅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科研院校、农业科技人才集聚优势,以“优种”为核心,突出“五优五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打造全省种业高地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贵阳德康实现全省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零的突破,农作物种子销售总额较上年翻一番。
一是优规划,强引领。印发《贵阳市山地特色农业种业创新高地发展规划(2022-2025)》《贵阳贵安种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年度目标,建设创新平台5个,育成农作物新品种30个以上,示范推广主导品种8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7.5%以上,培育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家,现代种业综合产值30亿元以上。实施良种创新攻关、良种繁育、良种良技换代、种业主体培优、市场监管提升“五大工程”,力争成为全省种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先行者,种业产业引领者和行业监管服务典范。
二是优政策,强环境。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现代种业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全市种业发展工作。出台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18条措施,印发三年实施方案,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构建了一套全链条推进种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体系。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种子种苗繁育等方面,谋划实施优质种业项目。2022年,落实市级资金1778万元,实施种业高质量发展项目17个,其中与科研单位合作项目16个,2023拟实施种业项目20个。贵阳贵安种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和战略机遇期。
三是优平台,强创新。充分发挥科研院校密集、人才集聚的独特优势,落实市人民政府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战略合作协议,在市农业农村局成立省农科院贵阳分院,开展种质资源保存保护和种业创新攻关。建成全国资源数量最多的朱砂根种质资源圃;支持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扩建,引进国内外猕猴桃品种150个,收集保存野生猕猴桃资源200余份,鉴选培育了一批具有育种价值的亲本材料;市农业试验中心枇杷资源圃引进国内外优良枇杷品种60多个,收集保存特异野生种质资源200余份,完成珍品枇杷白肉类杂交组配26个,获得1万多个品比株系。支持市农投集团与邹学校院士团队、阳雀湖公司合作,成功引种“阳雀湖辣椒”;与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合作,杂交选育出“大杂鲟鱼”新品种。国家级、省级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38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98个,辣椒品种“椒艳618”获第7届遵义国际辣博会十大优新品种称号。
四是优主体,强链条。建立企业扶优扶强“一对一”联系机制,启动贵阳市种子协会组建工作。支持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金农、力合等企业研用结合开展商业化育种,建立“企业+科研院校+基地”的育种创新攻关平台。截至目前,全市种业企业50家(农作物种业企业32家、种畜禽场15个、水产苗种生产企业3家),新增农作物种业企业6家、农作物种子进出口经营许可企业2家、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个。加强规模化、现代化的种苗生产基地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能力达15亿株,食用菌菌棒生产能力达1.5亿棒以上,蔬菜嫁接苗、草莓脱毒组培苗生产技术等处于省内领先水平,草莓苗实现从外购向自繁的转变,乌当区头花蓼良种繁育基地被认定为第一批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国药同济堂中药材(淫羊藿)荣登第三届中国中药品牌建设大会“生态中药材品牌”榜单。建立政府引导,种业企业、科研院校、经营主体和行业协会协作的全产业链良种示范推广机制,示范展示农作物品种1860个,鉴选优质水稻、玉米、蔬菜品种50个,成功举办“科技赋能、种业振兴”种子种苗线上展示活动。
五是优服务,强管理。构建“源头清理+市场治理+质量监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开展制种基地、引种试验及生产试验全覆盖检查;加大种业企业、市场专项监管检查力度,创新种子监管服务的宣传形式,营造良好种业市场环境。扩大农作物品种风险跟踪评价试验范围,提升种子品种田间种植鉴定技术水平。加强种子购销存调度,强化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监督管理。累计备案种子425.79万公斤,储备国家级、省级救灾备荒种子187万公斤,有力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