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中国与中亚五国:民心相通,越走越近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2023-05-17 0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今天,从互派留学生到联合考古,从互译图书到合拍电影……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文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让延续千年的友好情谊更加深入人心。

▲《寻路长安遇见西安》(视频来源:新华社)

希瓦古城:开启中乌文保合作新纪元

2022年9月,在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为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准备了一份特殊的国礼——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

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携手开创中乌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的署名文章中,专门提及古城修复项目。修复并保护好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露天博物馆”,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推动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通的缩影。

希瓦古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其内部的伊钦·卡拉城是乌兹别克斯坦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乌期间,中乌两国签署关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14年4月,中乌双方启动中国政府援助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对希瓦古城内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进行保护修复,并整治周边环境。

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实施,已于2020年1月通过初步竣工验收。

▲4月29日拍摄的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专家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对希瓦古城原貌进行非常细致的研究,制定修复计划。本着“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在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当地传统工艺和材料,同时充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修复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所有古迹都得以保留原有的样貌。”阿卜杜拉耶夫说。

▲修复前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左图)及修复前的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右图)。(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修复后的经学院正立面(左图)及宣礼塔(右图)。(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 修复后的清真寺立面(左图)及清真寺前小广场(右图)。(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当地居民科米尔·奥利莫夫参与了希瓦古城的修复工作。“中国专家总是非常认真地工作,小心地对待希瓦古城的遗迹。在与他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中国专家的真诚和对乌兹别克斯坦文化的珍惜态度,我非常感谢并且尊重中国专家。”奥利莫夫感动地说。

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街

哈萨克斯坦南部城市阿拉木图,以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街道——冼星海大街上车来车往。

冼星海大街位于阿拉木图市东区,毗邻一条繁华的主干道,街道上绿树成荫。街头拐角处,树立着以荷花为造型的冼星海纪念碑,碑体下部荷叶层叠,上部荷花绽放。

荷花纯洁高雅,寓意东方文化。用中、哈、俄三种文字镌刻的碑文写道:“谨以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中哈友谊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

纪念碑上还镌刻着冼星海的简历以及他创作的歌颂哈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的第一行乐谱。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的冼星海纪念碑。(新华社发 叶莲娜 摄)

1940年,冼星海受中共中央派遣从延安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影片制作陷入停顿。1942年年底,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打算从那里回国,但未能如愿。

初到阿拉木图时,冼星海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贫病交加。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见到冼星海时,他正紧紧抱着小提琴,在冬日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很瘦、眼皮浮肿、头发稀少,可以看出经历了不少苦难”。

虽然拜卡达莫夫全家当时也缺衣少食,但他却没有丝毫犹豫,甚至都没问这个叫“黄训”的中国人会逗留多久,就毅然让他寄住在姐姐达娜什家。

在拜卡达莫夫的帮助下,冼星海于一年后来到哈萨克斯坦北部小城库斯塔奈,在音乐馆担任音乐指导和指挥,迎来了他的又一创作高峰。

他钻研哈萨克斯坦民族音乐风格,与馆长叶谢托夫一起编写哈萨克斯坦歌曲集,还在红军俱乐部组建了“冬不拉合唱团”……

最让哈萨克斯坦人感怀的,是冼星海创作的《阿曼盖尔德》。阿曼盖尔德是哈萨克斯坦的民族英雄,冼星海通过讴歌这位民族英雄,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

▲剧照:《音乐家》再现了冼星海和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弹钢琴者)之间的患难之交。(图片来源:人民网)

1945年10月,因患肺病被送到莫斯科治疗的冼星海不幸去世。直到从报刊上看到这一消息,拜卡达莫夫一家才知道“中国阿弟”竟是中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两国元首见证下,双方签署了《中哈合作拍摄电影协议》。作为启动项目,影片《音乐家》开机仪式于当日在阿斯塔纳举行。

▲电影《音乐家》海报。

全程指导这部电影创作过程的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张伟,见证着中哈电影人由此结下的“兄弟情”,不由感慨:“冼星海和哈萨克斯坦音乐家之间的友谊,不仅在他们的后辈中得到继承,更在年轻一代中哈电影人中延续。”

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拜卡达莫娃很感激哈中两国将这段历史以电影和书籍等形式记录下来。哈中两国是邻居,有了更多的接触,两国人民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关系也会更加紧密。为此,她说“将尽己所能将这段友谊佳话传给下一代。”

吉尔吉斯斯坦的“中文热”

今天,“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在中亚国家持续升温,仅吉尔吉斯斯坦就有4所孔子学院,几乎所有一流院校均开设了中文课。

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拉希德·尤苏波夫说:“加强了解和学习吉中两国历史文化,有助于民心相通。”

2008—2009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成立了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和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2013年在南部成立了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孔子学院是中亚地区第一所颁发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的孔子学院。2016年贾拉拉巴德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也在吉尔吉斯斯坦正式揭牌。

目前,中吉方中文教师三百余人,累计培养学生三万余人,开展中华文化活动一千多项,参与文化活动达十五万多人次。

中文作为吉尔吉斯斯坦的外语教学发展突飞猛进,中国文化日益获得当地民众的喜爱和认可。

▲比什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印象中国”绘画比赛和剪纸文化体验课。(图片来源:新疆大学官网)

随着中-吉-乌铁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两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提速,吉尔吉斯斯坦中文就业岗位骤增。

孔子学院学员毕业后就业于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中国等国家的近50多家企业、学校及政府部门,更有部分毕业生搭乘“一带一路”相关项目的“快车”,在自媒体、物流、跨境电商等领域大展拳脚,颇有成就。

正如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本土汉硕教师叶尔兰所说:“第一次接触汉语时我就知道,我的人生一定会因它阳光普照,我的命运也将从孔子学院改写,这里是我梦开启的地方。”

土库曼斯坦的“中国留学热”

在土库曼斯坦,越来越多的当地学生将中国作为他们留学目的地。

2022年9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中亚民间友好论坛教育和青年交流分论坛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5名在陕高校留学生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来自土库曼斯坦的西安石油大学留学生贝玍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贝玍热爱汉语、热爱中华文化,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用到自己未来的工作中。

“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学好中文,回国后做一名中文教师,让更多的土库曼斯坦学生可以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做一名中土交流的民间使者。”贝玍说。

论坛期间,来自土库曼斯坦的西北大学一名留学生接受采访时说:“2018年我来到西安,先用两年半的时间学习中文,然后开始国际贸易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我会继续读研究生,虽然未来在哪里工作还不确定,但我希望能在西安工作。在中国和土库曼斯坦都有很多优秀的公司,我可以在这些公司工作,通过自己的力量促进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2022年9月,中国—中亚民间友好论坛在西安举行。(张辰 摄)

塔吉克斯坦的鲁班工坊

2022年,由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和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合作建设的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开张运营。

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到本土师资培训,再到培养当地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传承中国工匠精神的鲁班工坊正在中亚落地生根,这一促进共同发展的技术驿站,架起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走进占地1138平方米的工坊内,可以看到宽敞简洁的实训大厅、排列有序的仪器设备、设计精巧的操作台。

中方合作学校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工坊配置了涵盖绿色能源实训中心、智能测绘实训中心的教学区域,还配备了双语教材、教学设备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工坊以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塔吉克斯坦教师为教学主体,对塔吉克斯坦青年进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

▲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鲁班工坊内,来自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吴正鹏(后排左一)向学生讲解测绘实践知识。(图片来源:新华社)

煨弯,是城市热能应用中一个专业名词,也是塔鲁班工坊培训中的难点。如何让塔吉克斯坦教师弄懂其中的原理,可难坏了中方教师魏旭春。

“有些内容专业性极强,两国在计算逻辑、数字写法上都存在一定区别。”发现问题后,中方教师魏旭春与其他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改在实际操作中讲解理论。课后,魏旭春的手写笔记被塔吉克斯坦教师“一抢而空”。

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校长库德拉特·达夫拉特佐达表示,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建设将对提高塔吉克斯坦教育质量作出宝贵贡献,使未来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中国-中亚峰会新闻中心外景。(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冯静对本文亦有贡献。)

监制|杨新华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