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捕零碳与恒隆签订战略合作 推动建筑行业减少隐含碳排放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05-15 15:08
2023-05-15 15: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5 月 10 日,专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的技术企业清捕零碳与恒隆地产(“公司”或“恒隆”)宣布进行为期两年的战略合作(〝合作〞),双方将在二氧化碳矿化强化废弃混凝土低碳再生骨料(以下简称〝低碳RCA〞)技术研发及“清洁捕获固碳混凝土实心砖”(“固碳混凝土实心砖”)商业项目应用等层面开展深度合作,减少杭州恒隆广场和其他商业项目中的隐含碳排放。杭州恒隆广场将是内地和香港首个使用固碳混凝土实心砖的商业发展项目。

恒隆地产与清捕零碳达成为期两年的战略合作,在杭州恒隆广场及其他恒隆项目中运用创新技术减少隐含碳排放。(左起)恒隆地产的代表包括:副董事—项目管理唐龙添先生、董事—项目管理劳建亮先生、副董事—可持续发展John Haffner先生;清捕零碳的代表包括:首席执行官赵超先生、浙江大学王涛教授及首席运营官刘金课先生

众所周知,与建筑物相关的隐含碳涵盖了建筑材料的开采、运输、建造、维护、更换、拆卸以至弃置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它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1%,并占建筑物典型的60年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约75%。隐含碳排放量在建筑物中一旦建成便无法减少。

隐含碳是房地产公司范围3排放(即公司价值链中产生的间接排放)的主要来源。2022年,恒隆的范围3排放量约占其总排放量72%,其中建筑材料的隐含碳排放是最大的排放来源。恒隆正在积极应对减少隐含碳排放,并深悟与战略伙伴携手合作的重要性。

恒隆地产副董事长兼可持续发展督导委员会主席陈文博先生表示:“要实现房地产脱碳,尤其是从隐含碳方面着手,是一场万里长征,而非一场短跑赛事。我们相信与清捕零碳和浙江大学合作,将可促进令人振奋的创新技术以推动这个旅程。同时,我们将继续与供应商密切合作,通过创新务实的解决方案减少碳排放。我们鼓励其他房地产公司一同加入,加速并扩大此类创新技术的应用。”

清捕零碳首席执行官赵超先生表示:“混凝土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清捕零碳的CCUS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碳排放,还能捕获到比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排放还多的CO2。各类商业地产等建筑作为一个大体积的人造物,也自然成为未来用来封存CO2的理想场所。此次清捕零碳与恒隆地产的战略合作,既是清捕零碳迈向‘一亿吨愿景’坚实的一步,即利用CCUS技术固定与封存1亿吨二氧化碳,亦是双方将利用CCUS技术减少未来建筑物中的隐含碳,甚至变为碳汇资源的勇敢探索与尝试 “。

此次合作将利用清捕零碳专有的二氧化碳矿化技术,通过两项举措在杭州恒隆广场推进CCUS应用:

1)二氧化碳矿化强化废弃混凝土低碳RCA技术研发

首先,双方将针对杭州恒隆广场发展项目所产生的废弃混凝土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研究。研究人员将废弃混凝土破碎成骨料,并通过二氧化碳矿化强化工艺制成低碳RCA。经过全生命周期评估发现,与普通骨料相比,低碳RCA作为混凝土原料具有显著的减排潜力。恒隆和清捕零碳已经完成了一个低碳RCA的小规模试点项目,下一步计划针对150吨的废弃混凝土开展中试规模的生产验证。

2)固碳混凝土实心砖商业项目应用

其次,双方将在杭州恒隆广场的地下室的二次结构墙体中使用固碳混凝土实心砖(使用量可覆盖墙面面积约17,000平方米)。

据了解,杭州恒隆广场是恒隆在内地第11座大型综合商业项目,涵盖一座世界级购物商场、五座甲级办公楼及奢华的杭州文华东方酒店。项目计划于2024年起分阶段落成。此次杭州恒隆广场项目应用固碳混凝土实心砖将成为内地及香港首个应用该技术的商业发展项目。

在此项目中,清捕零碳通过用工业副产品粉煤灰、高炉渣粉代替水泥,并依托其专有的二氧化碳矿化养护工艺所打造的固碳混凝土实心砖,其隐含碳排放预期将较传统烧结砖低87.5%。

据了解,清捕零碳开发的技术源自浙江大学清洁能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CEU)。2020年,作为〝十三五〞五年规划期间的重点研发项目,浙江大学完成了〝二氧化碳深度矿化养护制建材关键技术及万吨级工业示范〞。同年,清捕零碳与CEU正式展开合作,共同承担了多个与CCUS技术相关的国家和地方研发项目。目前,双方共同打造的“CLEANCARBON CO2 Mineralization”技术体系,通过对混凝土建材原料配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环节的改造升级,可实现95%以上的工业中捕集的废弃二氧化碳被高效利用并封存于混凝土建材中。未来,随着该项技术在建筑项目中的广泛应用,将可助力整个建筑行业有效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