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二十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二十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5-11 14: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5月11日北京电 5月10日,以"乡村防灾减灾救灾,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人道救援二十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回顾人道救援二十年发展历程并探讨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应急的发展方向。

2003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成立紧急救援项目部。二十年来,为缓解灾害易发、多发地区"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社会问题,基金会通过防灾、减灾、备灾及紧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恢复重建等方式,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助力建设宜居乡村。

二十年来,在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基金会共开展370余次灾害救援行动,累计814.98万人次受益,惠及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2个国家,积极开展汶川、芦山地震、河南水灾以及武汉等地新冠疫情应急响应,还参与了尼泊尔地震、厄瓜多尔地震、土耳其地震等国际人道主义灾害救援工作。

国家乡村振兴局社会帮扶司刘胜安司长肯定了基金会多年来在灾害救援领域所做的努力,并寄予期望,望基金会继续积极探索、创新,勇立潮头,发挥好人道救援的丰富经验,统筹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与乡村建设,为搭建好社会力量参与平台、提供支持与服务尽心尽力。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总结二十年发展历程,基金会紧急救援项目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灾害救援体系,探索了应急救援响应工作模式,探索了重大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探索了以多种方式激发内生动力,恢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为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践行使命、打造品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原副司长尹光辉指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力量发挥的作用应该贯穿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思全在会上分析了"三农"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并提出加强科研与应用工作、加大资源投入、推广灾害防治经验等应对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陶传进对救灾到乡村振兴中基金会公益项目的社会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介绍了乡村振兴的典型品牌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张强教授在发言中提出,"社会力量需要构建行为标准化、职能结构化、管理体系化的参与体系,共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人道救援捐赠伙伴、合作伙伴、志愿者、媒体记者等160余人参与会议。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