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们是北京来的教授,能让俺们这里变样?县长来了才可能行。”骆店村村民陈友亮坐在自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半信半疑地问。
陈友亮和团队交谈 拍摄:徐德义
“俺也不懂你说的啥艺术不艺术,就说我吧,编了一辈子筐,还能艺术到哪儿去?”75岁的篾匠杨金花摩挲着黢黑的双手,望着面前这个远道而来的中年人。这个人,就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炯。
2023年4月26日,陈炯及“艺乡建”团队带着多年村落发展的系统理论和实践经验而来,要在这里干一件村民想不到的大事。
骆店是河南省潢川县付店镇的一个普通村庄,全村现居住人口有271户,共552人,离县城十几公里,有着典型的豫南“水围子”村落空间特征,“河南省传统村落”南寨就坐落在这里,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资源。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强调:“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心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近年来,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而越来越好的生活也让村民们感觉似乎缺了点什么,传统的村落更需要有新鲜的东西注入和充实。“艺乡建”团队经过前期调研、实地考察和精准策划,根据村庄的区域资源和整体风貌,艺术化地为村庄提出了提升方案,预设了集休憩观光、亲子互动、拍照打卡、及营商环境等功能于一体的体验空间。
村民们的疑惑不难理解。平整无奇的土地一览无余如何艺术化?坚守村庄的人们拘泥保守的观念如何去创新?遇到的各种瓶颈如何破解?没有金刚钻,就不揽这个瓷器活!在与付店镇人大主席刘健、骆店村书记张学军以及村民们围绕着“以艺术为抓手实现乡村振兴”主题座谈调研时,陈炯教授就强调:“我们来到这里有两个目的,一是让村民赚钱,二是有意思的赚到钱。
村民们积极发言 拍摄:徐德义
访谈铁匠罗明才 拍摄:徐德义
第一计,抛砖引玉——篾匠老杨和他的筐
(对话)
陈炯:您是怎么接触到竹编这项手艺的?
老杨:其实我原来一直务农,也会劈点竹竿。年轻的时候认识了一位从郑州来的下乡青年,和他学过一点编竹筐的手艺。后来我在1969年参军,一直在云南西双版纳和老挝的交界处当兵。退伍后为了找些事情做,我就重新开始自学了。
陈炯:您编的这些竹筐会拿出去售卖吗?
老杨:以前会骑电瓶车放到市场上卖,但现在很难卖掉了。我前些年生病,手术费就花了一大笔钱,全靠女儿们分摊。我身体不好,除了老伴给人打工赚点收入,家里也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我不想给女儿增添负担,但又觉得自己做不了什么,苦闷得很。
陈炯:那您觉得,如果我们“艺乡建”给您提供一些竹编工艺品的设计方案,您愿意试着做一下吗?
老杨: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我自己编的竹筐早已经过时啦!现在没人买,慢慢地就不拿出去卖了。
……
老杨的脸上写满沧桑,他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一手竹编的手艺干了一辈子。如今,人大的教授要让他的手艺变成艺术品,改变生产方式,实现收益,获得价值,这是几十年想都不敢想的事!陈炯说:“活态的文化要得到传承和发扬。其实,艺术无关年龄,艺术是一种状态,艺术可以让人活得有趣,人的精气神提起来了,也可以实现价值。”
第二计,树上开花——插上翅膀的画
4月28日,艺乡建团队为骆店村小的孩子们上了一节生动的艺术写生培训课,孩子们稚嫩的小手在画板上画出他们眼中家乡的田野、河流和房子,天真的话语,让艺乡建的哥哥姐姐们感动和触动!
(对话)
岳妤婷:姐姐,你是哪里来的?
全双斌(艺乡建成员):我是北京来的
曹诗涵:我不会画画,我没上过写生课
张啸江(艺乡建成员):你看,这棵树好看吗? 它的树干……
张小熊:我画好了!我没去过北京……
王玉皓:(艺乡建成员):画的真好!我把你的画带回北京好吗?
孩子们:那太好啦!
……
这是触动心灵的对话,也是孩子们的第一堂美术课。活动打算持续下去,准备组织作品在县、省、京展览,回来进行义拍获得资金用于小学校艺术基金奖励优秀的孩子们。有趣、有益的行为活动,对他们整个人生的发展愿景将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孩子纯净的世界,种下艺术的种子,春风化雨,必将开花结果。
第三计,隔岸观火——古村落打卡地
5+2,白+黑,996……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特别是疫情过后,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核心价值也有着更新的要求,渴望能够寻找到新的生活方式让身心得到释放和减压,同时又在“移步换景”中潜移默化的增加智慧和充实自己。四百年的板栗树林、南寨的水围孜……艺乡建精英团队准备了多套设计方案,将当代艺术景观恰如其分地融入传统村落,改变一成不变的视觉传达和生活方式,徜徉在此,留恋往返,生活的酒里,从此多了诗意。
团队计划以村内东围孜、西围孜为重点,以当代艺术语言介入视觉化表达村庄文化基因、孵化村民能干的微产业等动作并实现村庄导流;依托农业公司托管,小田并大田,存量中要增量,以期获得更多农耕地与建设用地,增产增收;同时以当代空间的叙事方式与南寨传统村落形成对话,化古开今。
第四计,以逸待劳——修复古村落生态
让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魅力,大力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让农民群众自己干、自己闯;引导创意产业更加紧密地与三农利益联结,让村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建立可持续的艺术发展创新体系。
第五计,连环计——播撒“艺术赋能”种,催生“乡村振兴”苗。
艺术正以自身的启迪性、地域性和生长性,在美化乡村风貌、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健康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乡变美,外出的游子自然盼归愿归,骆店即将上演的艺术秀场,正在为陶渊明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书写全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