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第10次加息能否抗击通胀、平息银行危机

美联储第10次加息能否抗击通胀、平息银行危机

来源:新华网 2023-05-05 05: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马雪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

5月2日至3日,美联储宣布连续第10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5%—5.25%之间,创下16年来新高。此轮紧缩行动是美联储自1980年以来最快速、最激烈的一轮加息。

美联储加息原本为遏制通胀,但银行业动荡已成为美联储抗击通胀道路上的绊脚石。继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倒闭后,第一共和银行在摩根大通存入300亿美元后仍未能起死回生,再次引发了美国区域性银行危机的风险。为稳定银行系统,美联储放缓了加息步伐,回归每次25个基点的传统加息幅度。与此同时,美联储还为银行业提供贷款注入资金。

仅硅谷银行倒闭一周内,美联储已通过“银行定期融资计划”贷出12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联储还与瑞士、加拿大、英国等六大央行扩大货币互换规模,从3月20日起,将七天期操作频率从每周增加至每天,至少持续到4月底,向全球金融市场注入美元。实际上,美联储一面收紧流动性,抬高消费者和企业贷款成本,一面又放松流动性,为银行业注入资金,在相互矛盾的政策间走钢丝。

既要抑制通胀,又要稳定银行业,这对美联储来说,面临的困难不少:第一,加息不能有效抑制通胀。2月,美国通货膨胀率从6.4%放缓至6%,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上升0.5%,幅度仍然较大。一般来说,核心通胀是对未来通胀趋势更准确的预测。劳动力市场热度依然不减,1月劳动力市场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2月增加31.1万个,3月又新增23.6万个,且2月薪资同比增加4.65%,仍高于疫情前水平。劳动力市场仍存在1:1.6个职位空缺,旺盛的用工需求继续推高工资和通胀水平。

第二,加息会继续对银行造成打击。美联储通过提高利率抑制增长和通胀,但同时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及其自身投资亏损。此前大幅快速加息导致部分银行资产崩溃,数家银行倒闭,引发恐慌情绪。继续加息会进一步收紧金融环境,但不加息又会让市场怀疑实际情况比看到的更严重。

第三,银行系统问题难以量化。美国银行业引发的恐慌情绪打乱了美联储加息计划,更大的困境在于该问题难以量化。一方面,传统金融压力衡量标准已不再适用于当前情况,美联储难以估计给予银行的救助措施对加息的抵消作用有多大。高盛一项基于汇率、公司利差和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等指标的衡量标准显示,3月美国货币状况实际比2月更宽松。若美联储融资计划被大量使用,必然使其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银行业的动荡导致美国区域性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贷款就会减少,信贷紧缩又会影响消费者消费和企业融资成本。美联储同样难以估计这种信贷紧缩相当于加息几次。加之,美联储加息的滞后效应,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更加难以量化。

在此情况下,美国经济可能发生两种情形:一是美联储因放缓加息,通胀率再次上升。1987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在股市崩盘时,迅速放弃提高利率,致使通胀更高。美联储被迫又收紧货币政策,导致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二是美联储虽然放缓加息,但美国金融市场仍继续爆雷。如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一样,许多银行在加息政策下都存在资本浮亏,且这些银行的存款一直向更大银行或收益率更高的货币市场基金转移,加息可能加剧这一态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救援仅让金融体系获得几个月的喘息时间,既不足以修复创伤,也不能防止恐慌再度爆发。

美联储政策也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全球贸易和金融系统是以美元为基础的。这意味美国贷款减少、借贷成本上升、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下降,可以迅速蔓延到其他经济体。美国以外的银行由于面临更高的美元融资成本,可能会收紧对国内家庭和企业的贷款,从而放大美国进口疲软对本国的冲击。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美联储加息背景下银行业的动荡或使全球经济出现几种情形:如果银行平衡资产负债表以及监管机构迅速行动,快速平息这些问题,全球经济在2023年和2024年将分别增长约2.2%和2.5%;如果对银行状况的担忧持续更长时间,导致资金成本和融资环境变得紧张,信贷增长可能会停滞,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放缓至1.6%;如果银行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削减账面上的风险资产,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下降,降至1.5%左右;而以美国和欧洲多家银行倒闭为特征的全面危机将导致全球经济萎缩,降幅可能高达2%。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