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理由讲述“退煤”的昨天,国际合作谱写绿色的明天

来源:腾讯微信
2023-04-25 21: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

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2021年中国做出“海外退煤”决定,令国际社会为之惊叹。这一决定主要出于中外国际合作的加强、“一带一路”成员国的能源政策变化,以及中国的环保决心。“海外退煤”并非易事,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也将推动国际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发展提供范式,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王珂礼

(Christoph Nedopil)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主任

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挑战,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而要克服这些挑战,离不开中国的积极支持,因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其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高度脆弱性。但在国际层面,通过贸易、金融和投资手段,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潜力居全球之首。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停止在境外新建燃煤电厂,这是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继续支持国内新建燃煤电厂,并期望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排放峰值的情况下,“海外退煤”决定不仅有益于全球气候改善,也给“一带一路”倡议的众多国际观察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挑战重重,它不仅要以改善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全面提高社会发展水平为核心,还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沿线国家不同的发展水平。那么,“海外退煤”这一重大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呢?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一篇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的研究报告列出了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这项决策的提出得益于中国与其国际伙伴的深入合作,包括“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生态环境部下属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等。这些联盟及部门与中国和国际伙伴相配合,能更好地制定、整合并推广绿色发展标准。2020年12月,也就是官方宣布“海外退煤”计划的十个月前,“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倡导的《“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将煤炭相关项目标为“红色”(即限制性项目)。在这一套“红绿灯系统”发布后,联盟完成了一份特别研究报告,建议“退煤”,为中国制定“海外退煤”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一些燃煤电厂的东道国调整了原本的能源计划,其中包括许多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这是中国提出“海外退煤”政策的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这些国家要求与中国合作,强调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绿色发展,而不再以建设更多的燃煤电厂为目标。这种转变出于多种缘由:经济层面,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煤炭价格上涨,而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有所下降;社会层面,以肯尼亚为例,当地1200兆瓦的拉姆燃煤电厂遭到公众反对,当地法院判定其侵犯了环境与社会利益,电厂被迫弃置。

  第三,该研究还发现,中国正在多边体系内,特别是在联合国框架内,宣示其致力于环保的决心。例如,中国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宣布,力争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在随后2021年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海外退煤”。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国内决策者认为,煤炭可以为本国提供更强的能源安全性和能源独立性。此外,国内许多利益相关者,如煤炭开采及燃煤电厂运营领域的金融机构、企业与雇主等,对煤炭高度依赖。在中国,煤炭行业养活了大约200到300万工人,这增加了国内实现煤炭退出和公正转型的复杂性。因此,中国对内暂时采取双重战略,同时扩大对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以提供电力,期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碳达峰。

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后的今天,中国“海外退煤”成为重要里程碑,为未来合作提供宝贵经验教训,以追寻绿色“一带一路”梦想的下一个10年。重要的是,如果中国国内机构支持并与可信赖的国际伙伴相互合作,“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就能取得成功。于此对照,不理解中国实际需求、通过外部施压来迫使中国实施绿色发展政策的干预,往往不太成功:比如,来自国外(如发达国家集团G7)的建议有可能会被视为企图破坏中国的发展雄心,或者G7国家在自身发展多年对环境造成污染之后表现出的某种虚伪。

图片来源:中新社

国际合作也可以支持东道国加快对绿色项目的需求,取代高污染、高能耗的“红色”项目。例如中国及其国际合作伙伴可以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可再生能源或公共交通等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同时提高对环境有害项目的开发成本。任何合作都需要建立持续的信任,例如在绿色金融等特定战略增长领域开展研究合作。最后,国际合作伙伴可以更加关注中国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且与中国开展合作,学习中国在扩建高铁、公共交通电气化等方面的绿色治理经验,从而优化合作成果。

一些国际组织已经成功实施了有效战略,与中国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等国际环保领域展开合作。保护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离不开中国的贡献,尤其是在当前地缘政治关系充满挑战的时期,“一带一路”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凸显了其必要性。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标题为 "Greener road to the future"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庄舒涵、秦迦勒、秦可、马丽莎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董静】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