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婷婷
4月12日,伊朗代表团抵达沙特首都利雅得,筹备重开使领馆事宜。以色列《以色列时报》称,随着沙伊这对“宿敌”在中国斡旋之下实现历史性的握手言和,中东多国相继达成和解或关系缓和,高层访问进入频繁期,国家间关系明显好转,一个多极化的中东正在形成。
“沙依复交的‘外溢效应’正在快速显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刘欣路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专访时表示,“叙利亚和沙特、阿联酋的关系出现缓和,埃及和土耳其两国外长会面,也门胡塞武装同沙特和谈,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顺应中东国家追求和平、稳定、发展的强烈愿望,为中东国家维护地区和平、消弭冲突根源、实现长治久安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得到了中东国家的广泛认可、高度赞赏。”
据法新社报道,4月12日,叙利亚外长梅克达德到访沙特西部海滨城市吉达。这是自2011年来叙利亚外长首次访问沙特,预示叙利亚受中东多国孤立的境况有望终结。美国《华盛顿邮报》称,叙利亚和沙特将就重新开放大使馆、恢复两国之间的航班及叙利亚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等问题展开协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此前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叙利亚和沙特就重新开放两国使馆达成一致表示欢迎。”
沙特和叙利亚外长12日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就以政治手段解决叙利亚危机并维护叙利亚统一、安全、稳定等进行了讨论。联合声明强调了解决叙利亚人道主义危机的重要性,同意为将人道主义援助运抵叙利亚全境创造有利条件,协助叙难民和流离失所者返回家园。两国外长还就反恐、打击毒品走私和叙境内非法武装、恢复叙利亚在阿拉伯世界合法地位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磋商,一致表示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叙利亚内政。
叙利亚民众对此满怀期待。他们相信,叙利亚重返阿盟能帮助恢复该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关系,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将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对抗模式无益于解决问题,只能进一步激化矛盾。”谈及中东“和解潮”,刘欣路分析指出,“2010年末中东剧变以来,阿拉伯国家经历了10多年的激烈动荡。这些国家深刻地意识到,想解决中东问题,需要改变基于西方地缘政治的传统秩序观、安全观,摒弃零和思维,摆脱对西方的依附,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
伊朗《德黑兰时报》称,中东多国相继达成和解或关系缓和,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也折射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霸权逐步衰弱。
刘欣路表示,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冷战思维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走向。长期以来,美国肆意干涉中东国家内政,在中东各国之间制造对立,谋求控制中东,固化中东与西方的非对称依赖关系。美国操纵社交媒体,传播符合美国叙事和美国利益的言论及思想,引起中东国家不满。
法国24电视台称,中国的积极斡旋是推动中东多国实现和解的重要因素。土耳其《沙巴日报》称,建立全面外交关系是促进中东地区安全的重要一步。
“中国既不是中东问题的制造者,也不是中东问题的参与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主旋律。”刘欣路表示,中国始终支持中东人民独立自主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支持中东国家团结协作解决地区安全问题,愿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支持阿拉伯国家运用阿拉伯智慧推动政治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阿拉伯世界‘向东看’的趋势日益凸显,从经贸合作为主转向从中阿命运共同体高度看待中阿关系。”刘欣路表示,中国提出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四点主张、落实巴勒斯坦问题“两国方案”的三点思路,积极推动通过对话解决热点问题,为阿拉伯国家、中东国家以自主求安全、以团结谋发展、以合作促复兴创造氛围和条件。
沙特《国家报》称,阿拉伯国家与中国一直是互惠互利的好伙伴、同甘共苦的好兄弟。中国一向奉行在中东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干涉中东国家内政的外交政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取得新进展,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