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非遗+” 加出旅游新活力

洞头非遗小镇篝火晚会。目前,洞头有畲族摆字龙、灰水米馃制作技艺等24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2022年被评为全国非遗旅游小镇。近年来,会昌县充分利用特色非遗资源,在非遗保护利用中,创新发展“非遗+”活化传承形式,丰富文旅融合特色项目。

会昌“非遗+” 加出旅游新活力

来源:赣南日报 2023-04-13 09: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悟道汉仙岩》光影剧。

  洞头非遗小镇篝火晚会。 邹莉萍 摄

□特约记者刘兆春 通讯员黄振荣 文/图

赏独好风景,品非遗美食。近日,2023中国·会昌第六届民俗文化旅游节圆满落下帷幕,共接待省内外游客约20万人次。

喜人数字的背后,蕴含着会昌县坚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美食街区中“植入”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着力提升非遗文化体验,探索出“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的文旅融合新路子。

因地制宜 打造非遗阵地

每逢节假日,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村村民蓝玉萍经营的灰水米馃坊便十分热闹:屋内人声鼎沸,桌桌摆满灰水米馃、烫皮等特色小吃;屋外,游客们观看着竹竿舞、摆字龙灯,体验打糍粑……“灰水米馃在我们这里流传了很久,家家户户都会做,2015年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现在游客多了,生意还不错,干劲也越来越足!”蓝玉萍说,近年来,随着畲族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自己从外地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了一家灰水米馃坊,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品尝到特色美食,还能体验制作米馃的乐趣。

为传承保护优秀非遗项目,当地新建了面积300平方米,集培训、参观、体验和销售为一体的灰水米馃坊。设置了非遗美食、非遗文创等店铺10余间,专门售卖非遗产品。利用古建筑包茂第的近百间房建设了民俗展馆,让婚嫁习俗、畲族摆字龙、竹编制作技艺等18个非遗项目得到全面展示,使游客尽情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洞头有畲族摆字龙、灰水米馃制作技艺等24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2022年被评为全国非遗旅游小镇。

多彩活动 做旺旅游人气

“天下太平”“人丁添才”……

在畲乡洞头,省级非遗传承人蓝兆兴和村里的十多位村民表演的“畲族摆字龙”,成了洞头旅游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平时我们是农民,穿上表演服装就是表演人员,传承非遗的同时,为村里的旅游增加人气。”蓝兆兴介绍说,他们还经常受邀到省、市重大活动现场展演。

“畲族摆字龙”明初传入会昌县,在当地已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2017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每年都开展非遗美食节、民俗文化旅游节、芙蓉李采摘节、闹元宵等系列活动,通过听会昌山歌、会昌汉调,看畲族摆字龙、竹竿舞表演,品灰水米馃、擂茶、烫皮等非遗美食,赏畲情小镇美景,展形象、聚人气,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往洞头游玩打卡。

活化传承 激发旅游活力

“这里是汉仙岩,欢迎诸位游客前来游玩……”

夜幕降临,汉仙岩景区以市级非遗项目“汉仙岩的传说”为主题内容,打造的赣南首家山水实景大型沉浸体验式光影剧《悟道·汉仙岩》,吸引不少游客争相前往体验。

近年来,会昌县充分利用特色非遗资源,在非遗保护利用中,创新发展“非遗+”活化传承形式,丰富文旅融合特色项目。

风景独好园景区设立了市级非遗项目赣南苏区标语展览体验馆,并向游客讲解推广县级非遗“会昌苏区红色故事”“共产主义星期六”,让红色非遗绽放光彩;小密花乡景区在独好会昌展馆中,设置大面积非遗展位,会昌剪纸、会昌藤器、酸枣糕、会昌米粉和会昌酱干等10多款非遗产品(作品)得到展销;和君教育小镇打造了会昌藤器元素的民宿,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青睐。

老区不老,风景独好。如今,“非遗+旅游”让会昌文旅实现蝶变升级,一幅风景独好山水人文旅游城的美丽画卷正在绘就。

(刘兆春)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