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艺新剧《彼得·潘》在南锣剧场首演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3-04-12 10:28
2023-04-12 10: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7日晚,北京儿艺版儿童剧《彼得·潘》在南锣剧场首演。该剧是北京儿艺时隔多年再次将世界经典名著搬上舞台的一部改编作品。当一架小巧的无人机以“小仙女叮当”的角色飞速盘旋在舞台上空的时候,现场的大小观众发出了阵阵惊叹声,纷纷表示:这个仙女,有点酷!

诞生于1911年的英国长篇小说《彼得·潘》,以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主人公彼得·潘带着孩子们飞向梦想之岛的冒险故事,俘获了百年来全世界孩子的心,而在成人世界里至今还有着以“彼得潘综合征”来形容不想长大的成年人的说法。

整部小说因其巧妙聚合了荒诞幻想、仙人故事、惊险情节、讽刺幽默等诸多元素,成为了多年来被各个国家改编的热门题材,仅在这个四月,北京地区就两部同题材的舞台剧和一部电影扎堆上演。在众多改编作品当中,北京儿艺的改编版本在无人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显得别致时髦又充满想象力。

■ 世界经典中国化表达 让作品更具中国智慧

对于世界经典名著的改编,北京儿艺有着自己的选题标准。北京儿艺副总经理、该剧艺术总监王炳燃??谈到:“不是每一部文学经典都适合被搬上舞台,《彼得·潘》因其原著文本上的表达极具童话精神,故事的结局意蕴隽永堪称点睛之笔,是我们应该排演的一部好作品。而作为国有专业院团,挖掘和培养年轻一代儿童剧工作者是剧院肩负的责任,我们鼓励年轻创作者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和诠释作品,希望更多地推出把握时代脉动、贴近观众心灵的作品。”

作为该剧的导演、编剧及作词,北京儿艺青年导演沈力行对这部作品有着独特视角:“中国文化正越来越成为世界文化的潮流和前沿阵地,我们也越发感受到中国智慧正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一部世界经典作品如何用符合当代审美的方式表达,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中国观众情感需求,这是本次改编的精神内核所在。在台词上特别运用了歇后语、押韵的手法以及中国关于传统节日的贯口桥段,用中国文化的幽默感引发观众共鸣;作为反派角色的海盗也摆脱了传统人设,以一个身穿牛仔服、出场自带摇滚背景音乐的坏里透着点可爱的形象,拉近角色与孩子的距离感,让这部剧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彼得·潘》。”

■ 手掌大的无人机做演员——这个仙女有点“酷”

在彼得·潘的故事中,“飞”这个元素为创作者提供了很大空间,每个改编作品都会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飞翔场景。北京儿艺版的《彼得·潘》也不例外,用一架手掌大的真的无人机实现小仙女叮当的飞翔动作。这个浑身科技感的“小仙女”一出现,便得到了现场观众的认可,为经典场景融入了现代元素。

  ■ 让孩子演孩子,把戏剧教育放在真实舞台上

在该剧的一众角色当中,北京儿艺特别把一个孩子的角色留给了真正孩子——他们正是来自北京儿艺戏剧培训班的学员。近些年来,北京儿艺依托专业人才、创作、演出、设备及剧场等舞台演出行业的优势,将戏剧培训与每年新创排的剧目深度融合,使戏剧培训的课堂教学与舞台呈现、演出实践体验紧密结合,完成对孩子基本戏剧素养的启蒙培养,将戏剧课堂进一步延伸到了剧目创作和演出环节。也逐步形成了北京儿艺戏剧培训“体系化课程+高水准师资+高品质剧目+专业演出剧场”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让孩子在学习戏剧表演,感受戏剧魅力的同时,体验、表达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团队合作,学会倾听与分享的能力,让孩子受益终生。【剧照:赵若辰 张伯男】

剧照: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