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常:被《狂飙》带火的《孙子兵法》,道德含量特别高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2023-04-11 16: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电视剧《狂飙》热播,带火《孙子兵法》,《孙子兵法》销量大增乃至脱销断货。剧中反派男一号高启强对《孙子兵法》的推崇,使网民似乎对《孙子兵法》的谋略充满好奇,事实上,《孙子兵法》是以道为体,更在乎道德关怀和人本精神。不读《孙子兵法》的人很难能理解书中的精髄,只要能辨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差别也算是读懂了书。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孙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政治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用儒家的话说就是“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据不完全统计,仅从周顷王元年(前618年)到周敬王元年(前519年)这一百年的时间里,见于记载的规模较大的战争就超过了一百六十次。各国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及争霸的需要,争相广揽军事贤才,鼓励创立军事新说,这就为兵家和兵书的登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孙子名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难以确定,与孔子处在同时代或略晚。齐国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地,相传《六韬》《阴谋》等军事谋略书就与他有关。春秋时期,又有名相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军事遗产。齐国一跃成为当时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豪杰云集的地方。这样的社会环境,也为孙子的军事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使他能够在青年时代就成为学识渊博的军事人才。此后,孙子、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阖闾、夫差父子击败楚、越等国,成为南方的霸主。伍子胥因劝谏夫差不成,被逼自尽,而孙子的事迹却不见于史籍。后人推测,他可能像范蠡一样,在功成名就时归隐山林了。

学习《孙子兵法》,首先要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道”;一个是“器”。这两个概念在《易经》当中这样定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既然说有形的上面就是“道”,那么“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就是指具体的东西,也可以用“术”来直陈,“术”就是理性认知的具体运用方法。“道”与“器”关系是:“道在器中,以道御器。”这是中国哲学的根本思考方式。“道”在中国哲学里有多种说法,简要概括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人所固有的因果性、规律性,由此比附为道德本体,以及人们超验的体悟境界。中国文化中一直认为“道”是“本”,“术”是“末”;“道”是“体”,“术”是“用”。“术”不离“道”,不存在一个纯粹的独立的“术”。

▲孙武画像。(图片来源:央视网)

今天很多人读《孙子兵法》关注谋略之术,这就把《孙子兵法》庸俗化了,这是本末倒置,也是最大的误读。《易经》中说“厚德载物”,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没有自我道德的约束,没有民族、国家、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政治家,必然走向歧途。中国文化传统的思维方法与道德修养又是紧密关联的,如“内圣外王”“圣智”等,都是与“中庸”崇尚德与智并行的观念一致的,这也是所谓的“大德必有大智”,孙子在兵法非常强调人本精神和道德关怀。这个问题,仅就《孙子兵法》来谈是不行的,应该有比较和对照。因此,笔者以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所写的《战争论》与《孙子兵法》来对照比较。

《战争论》一书是西方近代军事著作中的经典文献。《战争论》的第一观点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个政治的概念可以放大一些,也包括经济、地缘等因素。比如两次海湾战争,如果说波斯湾地区没有石油,西方强国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兴趣,因为要控制战略要地、战略资源,所以才有了两次海湾战争。可以说,这种观点是对战争本质性的一个精确描述。

那么,《孙子兵法》里面有没有这样的思想呢?《孙子兵法》从一开始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就是指战争。战争是国家最重大的事情,由于它关乎百姓生死、国家存亡,因此每一个统治者都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可以说2500年前的孙子,已经认识到了战争不是独立的现象,而是国家最重大的事情。所以孙子说,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地对待,这就是“慎战”的思想。因为战争有着巨大的破坏性,而且非常残酷,一旦失败,往往要承受沉重的代价。孙子告诫统治者对待战争要慎之又慎,因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战争论》。

《战争论》的第二观点是“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彻底消灭敌人”。但孙子却并不认为战争是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在孙子看来,最佳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争行为;其次就是建立同盟,以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在他看来,士兵像蚂蚁一样盘梯攻城,死伤三分之一,还不能成功,是重大灾难。由此,孙子提出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用交战的方式就能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孙子不是在简单地谈论“谋攻之法”,而是告诫人们“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孙子倡导“全胜”“智胜”,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因而提出了“慎战”的思想。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孙子兵法》一书里所蕴含的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

孙子的这种思想不是孤立的。春秋时代,儒家和墨家被称为“显学”,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学派。墨家有一篇文章叫《非攻》。墨家对战争非常痛恨,所以专门用这样的文章来反对战争。孟子批评战争贻误农时、破坏生产、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儒、墨两家反对战争的理由是一致的。老子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意思是以杀人为乐者不能得天下。战争给社会与百姓带来巨大的灾害,所以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反对战争,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中国兵学中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强调人文道德不无关系。我们先了解“中国”这个概念的含义。商周之际,“中国”这个词曾用“华夏”来代称。何谓华夏?“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装不仅是用来遮羞的一种简单的工具,也代表一种文化。这里的“礼仪”并不仅仅指礼貌的概念,而是被当作一种制度,每一个阶级的人在各自的位置上都要负责任,不可为所欲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讲“礼”,中国自古以来喝酒、游戏、行走都有礼仪,所以我们才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华夏是一种文化概念,“中国”被视为“先进”文化和文明的代表。

  ▲《孙子兵法》图书封面。(王守常 供图)

到了宋代,辽攻打中原地区。宋代著名学者石介在《中国论》表达过如下观点:当你还在住洞穴的时候,中国已有了建筑;当你还穿皮毛的时候,中国已有了服装;当你还没有文字时,中国已有了文字记载历史。如果你来学习,我来教你;如果你不来学习,我们各自为安、互不相扰。

宋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1988年,笔者曾与一位美国的犹太籍学者讨论了一个问题。笔者问他是否了解古代中国,他说不了解。笔者又问他是否了解“二战”时犹太人来中国的历史?他说他知道“二战”时一部分犹太人受到法西斯迫害,从当时的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来到中国上海,得到了中国人的接纳和款待;他说还知道,有一年春节海外犹太人组建感恩团参观访华,回想父辈的居住经历,对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感谢。其实他不知道的是犹太人早在宋代之前就已来到中国,由此可以看出那时中国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了。

大量的文献记载表明,中原地区与周边族群都有来往,一直是睦邻友好的关系。尽管文化、经济、军事都领先于对方,却也没有采取侵害、掠夺等霸权行为。有一部美国电影叫《与狼共舞》,讲述了欧洲移民到美洲大陆开拓疆土,对大量的原著民进行屠杀的历史,这一情形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说,中国几千年来中原与周边民族都处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中国领土的扩大依靠的不是战争与武力,而是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归属。

在《易经》中有“天地人三才,人为贵”的说法。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孙子兵法》是在非常尊重“人”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孙子在讨论战争时,总是从人文道德的高度去思考。《孙子兵法》不主张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那就要用谋略来解决问题。即使推崇谋略,也时时强调道德的作用。《孙子兵法》十三篇最后一篇是“用间篇”。这个“间”就是间谍,用间就是使用间谍。但是孙子谈使用间谍是有前提的,就是“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而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个前提,战争要用谋略解决,还有一个贯穿道德人文关怀的问题。

作者简介:

王守常,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原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三智文化书院院长,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佛教、近、现代思想史等,是“国学”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曾任《东方文化集成》“中国文化编”及著名学界集刊《学人》杂志联合主编、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等。

【责任编辑:齐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