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经济正在和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数字产业集群加速发展。近日,浙江省财政厅与政采云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打造并上线“浙里报账”数字化应用,通过贯通政府经济活动全流程,破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碎片化、效率低等痛点,打通财政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链路,重塑财政治理体制机制。
作为电子政务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浙里报账”已经连续第二年获得浙江省委改革办等评选出的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这一应用到底有哪些优势?
数智为先,采管双赢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浙里报账”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内控规则、费控标准、经费预算等财务要素与单位业务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了“业务财务一体化”,目前已在浙江省内各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应用。
杭州第二中学行政校长裘鑫作为学校财务负责人,以前每天都得往返上城和滨江两个校区,签阅30多份报销单。自从“浙里报账”数字化应用上线后,公务出行等10余项财务管理流程全部实现了线上申请、在线审核和报销。
当学校刚完成一笔文具采购,财务人员打开“浙里报账”应用,用手机上传电子发票后,很快就走完了整单报销流程。
该校财务人员赵樱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她表示:“以前这类报销需要找几个领导全部签完字之后再去采购,采购完之后再拿纸质发票回来报销,流程比较繁琐。现在这个单子一笔下来大概只要花个三分钟。”
从“好用”向“智管”推进
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浙里报账”系统,实现“人跑”向“数据跑”转变,数字赋能有效解决了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但随着“浙里报账”应用在浙江1.9万余家各级预算单位投入使用,新的需求也接踵而来。
浙江高院是省内第一批“浙里报账”试点单位,2022年1月起差旅申请及报销网上操作,实现差旅报销流程“电子化”、费用标准“公式化”、审批支付“透明化”,财务报销“零次跑”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在浙江高院,升级后的“浙里报账”平台通过让数据多跑路,实现了干警报销“一次不用跑”的目标,真正将财务报销打造成了指尖上的报账平台,为打通“报销网络化、票据电子化、存档云端化”最后一公里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浙里报账”平台具备多维数据分析功能,有效提高了信息应用水平,也为日常费用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了让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各地需求,浙江省财政厅“浙里报账”专班召开专项推进会。会上,专班成员都收到了从各地需求中梳理出的一份待落实清单,让大家面对面对照梳理。对公务卡使用等两项基层反映最集中的事项,直接明确了新的使用规范。
浙江省财政厅预算执行局局长童黛铭表示:“我们要出台的业务规范,让‘浙里报账’从‘好用’向‘智管’推进,让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变革。”
目前,“浙里报账”专班正加快梳理业务规范、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内容,对浙江各级预算单位收支全貌进行精准画像,为财政预算管理提供支撑与依据。
注重实战实效,向广度深度进军
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倪学军表示:“我们以‘小切口大场景’的建设思路,通过制度重塑、流程再造,打造了‘浙里报账’重大应用。接下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注重实战实效,推动‘浙里报账’不断向广度深度进军。”
“浙里报账”应用通过内嵌交通费、住宿费等费控标准,实现自动计算出差伙食及公杂费补助金额,减少使用人员的填报工作量。同时,应用可自动识别重复报销和虚假报销单据,有效降低内控风险。财务、监督部门可通过抽查公务用车行驶里程数、出差事由等辅助手段检验出差真实性及必要性,促进廉洁机关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浙里报账”已经为浙江全省95%行政事业单位的近168万公务人员提供移动端掌上办理各类经济事项,线上支付金额突破242亿元;平均报销审批时间从8个工作日缩短为1小时,报销效率提升80%以上,为整体智治的现代政府建设提供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