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黔西市锦绣社区,除了浓厚的宣传氛围,与其它社区并没有太大区别。一样的干净整洁,一样的水清草绿。认真解读锦绣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密码”,却感受到了这里不一样的新生活。
据介绍,黔西市锦绣街道于2019年3月19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辖锦绣、金凤、新民三个社区,国土面积10.3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20户24914人,居住18个民族。锦绣社区是黔西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现有各族搬迁群众4044户17902人,民族文化传承人89人。该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横向、纵向拓展深入,构建起民族团结进步“五心”模式,融入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团结之花处处盛开,幸福之果处处挂满。
强根基—
“坚定决心”
李萌萌是一位90后,她来自东北西部计划志愿者,硕士研究生在读,进入黔西市锦绣街道工作一年时间,就和社区的老百姓打成一片。谁开了一个超市,收入是多少,乡愁馆每天有多少人参观,她一清二楚。
她说,锦绣社区做的每项工作,都是围绕着社区居民展开,“产业+就业”让众多群众获得实惠,“基层+基础”让群众生活得安心,“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党建网格—楼栋党小组”“五级立体”组织构架,让各族居民都成为交往交流交融的参与者、贡献者。并按照“1+1+N”(即1名在职党员结对帮带1名社区无职党员,1名无职党员结对帮带多名搬迁群众)的“党群联带”结对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当好社区惠民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境卫生“监督员”、民生民情“信息员”。以“1+6”工作机制(定好一个“目标”,建好一条“链”、铺好一张“网”、立好一篇“规”、建好一个“行”、晒好一张“照”、办好一个“社”),引导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和谐共居,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全力营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氛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奋进、努力构建创新包容的共同体。
李萌萌说起来,便让她觉得骄傲。其实,黔西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目标,为群众提供优质生活服务的方式还有很多,基础牢,根基稳,服务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已成为锦绣社区各族搬迁群众的行动自觉和坚定决心。
强文化—
“感到舒心”
在锦绣社区图书室,付群修女士正在带着孩子翻开图书,她是素朴镇和平村搬迁过来的群众,5年来,付群修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教育方便,医疗方便,最重要的还是孩子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她说,平时都会和舞友们在广场上跳跳舞,唱唱歌,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有了政府的关心,生活没有什么发愁的事情。相对于过去在农村的环境,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空闲时候都会带着孩子们来书店看看书,查查资料,墙上扫码,就可以进入数字有声阅读世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陪同孩子学习,也是自己不断学习。融入这种崭新的环境,就是过去向往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样非常重要。
锦绣社区突出文化引领,注重以文化人,着力在强化感恩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等方面下功夫,激发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打造锦绣花都乡愁馆和感恩故事屋,通过乡愁馆陈列的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生产生活工具等一件件民族物件,展示各民族发展历程,将这份厚重的乡土民族文化和持久的精神力量永久传承下去。同时,群众在感恩故事屋通过“摆龙门阵、话感恩情”的方式交流各民族的风俗趣事,宣讲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切实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的作用。
强和谐—
“过得顺心”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社区工作的各个方面,紧扣易搬群众“搬得岀、稳得住、有业就、逐步能致富”发展目标,着力开展“帮融入、帮就业、帮解困、帮发展”“四帮”服务,积极构建各民族“共治、共建、共享”的发展新格局,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使各族易搬群众在增进民族团结中坚定决心、感到舒心、过得顺心、充满信心、住得安心。下一步,锦绣街道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深度融合,将锦绣街道建设成为民族团结和谐的幸福家园。锦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统战委员、武装部长杨江介绍道。
聚焦搬迁群众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配套建设任务,整合部门资源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群众技能培训中心等“十大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有力确保了安置点社区服务阵地提质扩容,为满足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提供了坚强保障。采取特有的教育扶持政策,建成硬件设施较为完善的小学和幼儿园,从县城学校优选教师(配备一名汉苗双语教学教师)解决搬迁群众的就学需求,真正让搬迁群众子女全部就近入学、安心入学。高标准推进锦绣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合理配置内设科室机构,精选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切实让搬迁群众能够就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双向转诊服务。依托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全面摸清各族搬迁群众底数,将符合条件的居民精准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范畴,实现了各族搬迁群众的“安居梦”。
强培训—
“充满信心”
在锦绣社区,唐学敏正在组织培训老师对30余名残疾人进行编织考试,很多人考试过关,都会获得毕业证,然后就可以自己谋到一份编织的工作,在生活上就会多了一条谋生的路子。
唐学敏是爱众培训学校黔西市负责人,在黔西市他们已经培训了500余人,很多人接受了培养就可以上岗,种植、养殖、餐饮他们都会分批次培训。很多搬迁群众在接受培训之后,都会有一技之长,然后就可以在生活中谋到一份职业。在锦绣社区,很多群众都会积极加入到这种培训之中,对未来生活,大家都会积极的去努力,进一步增强上岗就业的信心。
锦绣社区通过“六个一批”(培训上岗就业一批、劳务输出就业一批、就近自主创业和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及社区“两委”解决一批、引进扶贫车间就业一批、发展合作社就业一批)的就业模式,想方设法,多点突破,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努力促进群众致富增收。完善和落实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对各民族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引导各族搬迁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全民创业力度,自立根生,鼓励其选择熟悉的产业就业。通过整合三个社区资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以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中草药“头花蓼”种植、马铃薯种植,既壮大村集体合作社,满足部分搬迁群众对农业的“情缘”。
强意识—
“住得安心”
在谢永灵家里,到处堆放着电子数据线,她一个人慢慢的组装,然后又认真的检查,以防万无一失。因为这是谢永灵除了在食堂工作之外的时间,谋到的第二份工作,在业余时间,每个月也能为家里增添不少收入。谢永灵搬迁前是铁石乡安乐场村的村民,生活一直都非常艰苦,得到政府关心之后,搬迁来到锦绣社区,现在不仅收入有了极大提高,生活也有很大的变化。
谢永灵说,“一年下来,加上丈夫在贵阳的工资,一家人有十来余万收入,基本上一家人的生活不愁。”
“对于现在自己的生活,自己也感到很满意。特别是社区治安非常好,出入都非常安全,不仅可以好好的工作,邻里之间还互帮互助。”谢永灵这样说道。
锦绣社区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定不移用法律来保障和巩固搬迁社区民族团结,一视同仁、依法治理。不搞以民族划线的选择性执法,也不搞法外从宽或从严。加强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区管理规定,逐步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同时,整合民警、保安、社区综治员等力量开展全天候巡逻防控,基本实现“123”接处警工作目标,即1分钟内小网格人员到位、2分钟内大网格人员到位、3分钟内警务人员到位,实现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众急难需求从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分钟的转变,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安全感。
黔西市民宗局党组书记、局长高龙伟说,“锦绣社区是黔西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一个缩影,一个窗口。在这里,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建美好家园、共同迎接石榴花般红火日子的到来,黔西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思路,让团结之花处处盛开,让群众生活挂满幸福丰收的果。”(郭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