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广大农村地区曾哺育和滋养了中国革命,进入新时代,红色资源理应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发展动能。陕甘宁革命老区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近年来,陕甘宁地区围绕“红色文化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让红色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实现红色文化薪火相传”的主题,用不同的方式滋养红色文化、浸润红色队伍、激活红色产业,使乡村振兴呈现“中国红”。
讲好红色历史,为乡土红色文化建设“聚神”
长期以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形成了“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文化特质,在革命战争年代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无论是“追求真理,救国救民”“为自已的信仰奋斗到底“的刘志丹、“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的谢子长,还是南梁、太白等革命遗址,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进入新时代,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去讲好陕甘宁革命历史故事,使红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一方面,通过召开“红色+研学”教育研讨会,开展红色文化研讨工作与访谈教育,举办红色下乡、开设红色宣讲、讲座等红色文化培养模式打造红色文化氛围、拓展红色文化教育途径,并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搭建党性教育大课堂。另一方面,培养以文化工作者为主体的红色讲解队伍,塑造当地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文化振兴带头人”,并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建设,做好研究和宣教红色史料的工作,培养优秀红色讲解员。
发展红色产业,为乡土红色文化建设“筑基”
陕甘宁革命老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粗犷豪放、朴素纯真的高原民俗,造就了当地特殊的文化,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红色旅游资源也及其丰富。要积极发挥红色民俗、红色旅游对陕甘宁地区红色产业的助力作用,为乡村地区产业兴旺注入活力。一方面,聚焦红色文创,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工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将陕甘宁地区特有的歌谣、民间曲艺、话剧、秧歌剧、歌剧、秦腔、眉户、快板、说书以及秦腔、皮影戏等乡村民间文化与革命历史相融合,用实物的形式将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另一方面,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红色文化产业促进旅游开发,并将携带有浓郁西北风貌的旅游视频、旅游画册、文创品在互联网上进行媒体宣传和网络推广,同时与旅行社进行合作,开展陕甘宁区域红色旅游联动专线,适时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活动”,推出反映陕甘宁特色主题等动态的红色旅游产品。
创新红色载体,为乡土红色文化建设“添彩”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要以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充分发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陕甘宁地区文化建设的重心已经演化为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如何将陕甘宁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质和革命精神保存传播,这对于挖掘其加快振兴发展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对当地革命文化加以保存。组建一支专业的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管理团队,摸底统计馆藏革命历史档案,整理有关陕甘宁红色历史的专门档案,进行革命历史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常态化征集及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红色档案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融媒体优势创新陕甘宁地区红色文化传播。借鉴多种形式整合宣传,建好用好专属官方微信、微博公众服务平台,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精神内核,选取既能体现陕甘宁地区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又富有历史性的话题,依据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基因和时代的最强音。(袁娟 鲁君 李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