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到家新业态,一秒到家式的“即时可得”赢在哪里?

2023-02-08 14: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随着互联网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时代”,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巨头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新的领域,“万物到家”的概念也由此走入大家视线,成为市场争夺的新焦点。在大家都铆足劲儿扎入新领域时,一秒到家式的“即时可得”却走出了全新的路。

即时配送助力万物到家

“万物到家”的实现,与“即时配送”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跑腿外卖和新零售引领的即时配送品类扩张,配送小哥的送餐箱不再局限于餐饮,而是逐渐变成响应用户各种消费需求的百宝箱,从生鲜蔬果到粮油米面、从日用百货到美妆家清......即时配送的类目越来越多,万物到家也逐渐成为现实。

艾瑞咨询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规模为279.0亿单,未来随着即时配送服务行业向全场景、全距离、全时段方向发展,预计2026年,行业订单规模将接近千亿量级,2021年至2026年年复合增速为20%以上。

即时配送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万物即时到家逐渐成为消费者新的消费选择。

万物到家在于时效性

线上即时下单,线下即时履约,正是万物到家的魅力所在。

近些年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网上购物的消费方式,各大商超、店铺也因此萧瑟冷清。只需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点一点,隔几天就会有快递送到小区或者家门口,这样的消费方式席卷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网购消费习惯的养成,人们对快递物流的时效性要求也愈发高,于是更多人将目光投向效率更高的同城即配,不少购物平台、大型商超也纷纷加入战场,极速达、半日达、次日达......这些口号稳稳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

消费习惯一旦养成,用户对于时效性只会有越来越高的需求,也不再只局限于购买某样商品,而是变成一种即时性的消费需求,文件落在公司想找人代取、排队的队伍太长浪费时间、想喝的奶茶距离太远不能外卖......于是闪送、跑腿行业兴起。

艾瑞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近25%的消费者每月使用即配服务达10次以上,而每月至少使用一次即配服务的消费者已超90%。万物到家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广阔。

一秒到家式的“即时可得”

事实证明,消费者对于即时配送有极大的需求,但是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他们即时需求较为碎片化,比如想找人帮忙代取一下快递、烧菜时急需一把葱、躺在床上突然想吃小区门口的小吃等,面对昂贵的即时闪送、跑腿价格,大部分人选择自己解决需求。

目前的即时配送服务市场几乎都是覆盖全城范围的,而在社区服务100米范围之类,用户仍旧有即时可得的消费需求,因为成本问题却被许多人忽略,包括用户自己。

而一秒到家便将目光投向了社区服务的最后100米,深入社区场景,借助自研的黑科技产品——“魔盒”,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万物到家服务。

用户只需在平台线上一键下单,一秒到家社区管家会将代取、代买的包裹投递到用户家门口的“魔盒”中,魔盒自带收纳袋,非户主未经授权无法打开,保证包裹安全、隐私,同时户主可在平台实时查看投递进度,无需在家等待包裹投递,0打扰、0距离、0束缚、0接触。

与“万物到家”新业态相契合的是一秒到家的服务范围,远远不仅是代买、代取的即时配送服务,还包括了代寄快递、文件打印、遛狗喂猫等生活服务。

对于一秒到家和用户而言,一秒到家式的“即时可得”服务远不止于此,随着行业的发展及消费习惯的养成,“即时可得”在社区中将会有更多新的场景待挖掘。

  一秒到家为社区居民提供即时到家服务

作为家与生活的延伸,在社区的生活圈内,包括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一旦挖掘出用户的消费需求并培养成习惯,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远非我们看到的冰山一角。可以想象,社区的即时消费市场在未来将会发展得多庞大。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