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月11日电 据中国日报近日报道,市场观察人士和跨国企业高管们表示,中国努力建立有利于高水平开放的制度体系,将鼓励跨国公司出口更多在华工厂生产的产品。
他们的言论是对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系列增长措施的回应。会议强调,中国将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动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给予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报道援引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的话表示,在全球经济低迷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些政策将进一步激励外国公司增加在华投资,并将中国视为其全球或区域出口制造基地之一。
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全球董事总经理丹尼斯•德普(Denis Depoux)也持类似观点。“早在全球大部分制造业因新冠疫情受到重创的2021年,中国的供应链便已得到改善,因为国内外企业投入了巨资实现其生产系统现代化,”他说:“甚至是在2022年,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也表明了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海关总署表示,去年1月至11月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值同比增长8.6%,达到38.34万亿元人民币(5.57万亿美元),而同期在华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同比增长2.4%,达到6.87万亿元人民币。
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安姆科集团(Amcor PLC)于12月中旬在广东省惠州开设了一家新工厂,投资近1亿美元。安姆科表示,就产能而言,该厂是中国最大的软包装工厂。
安姆科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佘昕表示:“该投资证明了我们愿与中国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客户共同发展的决心。”
德国威乐水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WILO SE)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副总裁Lyman Tu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表示,该公司在看到2021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之后,将在中国增加投资,并于2023年初在江苏常州投入运营。
他说:“与中国其他制造基地一起,新工厂的产品不仅将供应中国市场,而且还将出口到其他新兴市场。”他又补充表示,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整合的供应链和不断改善的市场环境是威乐扩大业务的激励因素。到2023年,中国很可能成为该集团最大的市场。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物流研究室副主任陆成云表示,中国的物流业受到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中欧班列以及全球参与者积极参与等因素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公司在中国开展出口业务,并促进了国内消费。
商务部数据显示,在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多边贸易倡议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高水平商业平台的支持下, 2022年1月至11月期间,中国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增长9.9%,达到1.16万亿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表示,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中国仍将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一个优越的产业集群和一个日益高效的创新中心。他说:“在消费模式、国内技术和商业模式发展方面,中国市场越来越显示出区别于其他市场的自身特色,需要跨国公司的商业模式本地化。”他指出,跨国公司的参与和商业模式需要相应发展,以便更好地参与中国未来的发展。
全球最大办公空间运营商之一的IWG集团的中国区总裁胡懋也认可该观点。他表示,IWG集团对2023年在中国的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在过去的三年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公司将灵活办公空间作为其在中国的企业房地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IWG将在2023年加快在中国开设新的服务式办公室的步伐,以满足市场对服务式办公室的高需求。
(编译:王晔 编辑:韩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