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穿越500年的“侗听之音”!贵州玉屏大型原创音乐剧《平箫玉笛》炫丽上演

音乐剧于2022年11月开始筹划,历经50余天精心策划和排练,30多名演职人员热情参与,是首部反映玉屏“箫笛文化”的大型原创音乐剧。2008年“玉屏箫笛”获全国文化艺术产品首个原产地证明商标,因其文化厚重逐渐成为促进文旅融合、延长旅游产业链、唱响玉屏旅游的闪亮名片。

一曲穿越500年的“侗听之音”!贵州玉屏大型原创音乐剧《平箫玉笛》炫丽上演

来源: 众望新闻
2023-01-05 15: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花伞林立,欢声笑语……”1月4日晚,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文化艺术中心华灯璀璨,剧场内座无虚席、暖意融融,由玉屏县委、县政府主办,玉屏县双生源商业综合体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平箫玉笛》在中心首演。

《平箫玉笛》通过“剧中剧”形式讲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箫笛”的制作技艺及发展历程,以及1915年远渡太平洋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金奖的故事。

为了更好地宣传“玉屏箫笛”品牌文化,玉屏县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深挖箫笛文化富矿,发挥资源优势,深挖品牌细节,把《平箫玉笛》打造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反映时代主旋律、体现玉屏人文精神的精品佳作。

音乐剧于2022年11月开始筹划,历经50余天精心策划和排练,30多名演职人员热情参与,是首部反映玉屏“箫笛文化”的大型原创音乐剧。

120分钟的演出,集电、声、光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合的舞台设计,地道亲切的侗家话语,涤荡心灵的音乐,极富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各种侗族元素的完美结合,紧紧牵动观众的心弦,精彩表演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观众纷纷表示,《平箫玉笛》是一部感染人、打动人、激励人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音乐剧的浓情上演,既是对玉屏丰富旅游资源的推介,又是对侗族文化、箫笛文化的传承,作品宣传意义深远。

据介绍,玉屏因“流水如玉,青山似屏”而得名,境内侗族文化古朴浓郁,箫笛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的千古名句,又有先贤王阳明“见说水南多异迹,岩头时有钟鼓声”的赞美。

在玉屏侗乡大地,丰富厚重的侗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史记载,经历500多年发展的“玉屏箫笛”,在清乾隆22年,就因其“音韵清越、善音者谓之不减凤笙”而成为“皇室贡品”。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是以玉屏境内一种特有水竹制成,遂得名。又因箫笛上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誉称“龙箫凤笛”。

从一根竹子,到享誉世界的成品箫笛,要经过取材、制坯、雕刻等70多道工序,是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经典代表,备受国内外友人青睐,产品远销欧、美发达国家,更受到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喜爱。

2008年“玉屏箫笛”获全国文化艺术产品首个原产地证明商标,因其文化厚重逐渐成为促进文旅融合、延长旅游产业链、唱响玉屏旅游的闪亮名片。

近年来,玉屏为宣传推介“箫笛文化”品牌,深挖民族文化资源,聚力打造“箫笛名都·侗听玉屏”文旅品牌,相继举办了箫笛艺术节、箫笛学术研讨会、箫笛之友节、箫笛制作大赛等赛事活动,进一步推动箫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极大提升了“箫笛名都·侗听玉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玉屏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班级均开设了箫笛课,从小孩抓起,大力传承和发扬优秀箫笛文化,不断增强产品人文厚重感,使箫笛名声在外的玉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箫笛之乡”。

目前,玉屏有箫笛生产企业(作坊)18家,销售门店6家,实现箫笛年产值近1000万元。

 

(陈智华 麻占江)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