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一公司“马寄博创新工作室”获评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中建二局一公司“马寄博创新工作室”获评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1-04 14: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创新型人才搭建展示成果的舞台,近日,中建二局一公司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一期工程项目“马寄博创新工作室”获评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作为雄安新区的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一期工程项目采用国内外首个地下/半地下设计,集垃圾处理、焚烧发电、文体地标等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垃圾日处理量可达到3060吨,将成为国际一流、绿色、智慧、生态的垃圾综合处理中心。“马寄博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共有技术骨干21人,以“攻坚克难,敢打必胜”为口号,以“科技创新,科学管理”为目标,倾力打造智慧工地,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攻克建设难题。

雄安项目施工复杂且国内外均无工程经验可借鉴,在这中情况下,工作室小组成员通过不断研究、试验和创新,连连取得技术突破。从钻孔灌注桩到DMC桩基础的优化,成功探寻出同样地质条件下的最优桩基础类型,创造了仅三个月施工完成近12000根桩基础的施工奇迹;通过屋面钢结构高空累积滑移到高空分片吊装的优化,有效规避了大跨度曲面钢结构屋面变轨道、长距离滑移的施工难题,极大降低安全风险;还首次引入搭设简单高效、高承载力的新型ST-100塔架,有效缓解了大量超高剪力墙、高耸柱结构的模架施工难度,规避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的风险,保证了大跨度结构的实体质量。

工作室聚焦“科技创新”,打造“核心技术”。将施工现场各项问题进行统一整合,利用大数据、BIM、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研究分析,助推创新工作室立足安全管理、现场施工、降本增效。同时通过开展“科技先锋”技术比拼活动,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提升科技服务效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在马寄博同志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获得科技奖5项、工法4项、论文68篇(其中SCI 1篇)、专利36项(国际专利4项,发明专利1项)、研究课题4项、标准4项、BIM竞赛奖5项、科技成果鉴定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1项、QC成果11项、示范工程2项、安全文明工地5项等科技成果55项,累计创效2648.89万元。

“马寄博创新工作室”坚持培育“创新、创造、创效”的科技文化理念,目前已逐步成长为广大技能人才提升岗位素质、解决施工难题、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生产、孵化科技成果的摇篮,为提高项目履约品质和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