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中安时评:粮田变“良田”,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近日,在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张庙村,冬小麦已经出苗成行,满目鲜绿。今年,颍东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深翻、疏通河道、建设节水灌溉装置、配备杀虫灯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耕”基。

【地评线】中安时评:粮田变“良田”,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来源:中安在线 2022-12-29 20: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在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张庙村,冬小麦已经出苗成行,满目鲜绿。“今年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村又有1000亩地旱能灌、涝能排,加上种植了品牌小麦种子,预计农户收入再增加30%左右。”颍东区正午镇张庙村党总支副书记武刚说。

乡村要振兴,农民朋友的收入要增加,农田的重要性凸显。地方政府精准施策,让粮田变“良田”,让农民不但有了“聚宝盆”,也让良田产出更多好粮,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今年,颍东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深翻、疏通河道、建设节水灌溉装置、配备杀虫灯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耕”基。

熟悉了解农村情况的人都知道,在绝大多数农村,农村土地既零星、分散,也贫瘠,这既影响粮食的产量,也影响农村的机械化操作。地方政府转变观念,创新方式,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将原来“碎片化”的土地连成一片,全面完善灌溉沟渠、机耕道路、蓄水池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将昔日的“望天田”蝶变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田”。

人不负地,地不负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这既指耕地的数量,也包括耕地的质量,耕地质量越高,品质越好,粮食丰收越有保证,农村群众增收致富越有希望。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有一定高度重视农田的重要性,多靶向发力,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并配套建设水利、农田防护、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这既有助于增加农村群众的收入,也有助于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在当前粮食生产形势下,要振兴乡村,要增加农村群众的收入,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建设乡村,把乡村作为干事创业的“沃土”,地方政府就应该多一些因地制宜,让“小田”变“大田”,让荒地变粮田,让粮田变“良田”,既富了农民,也美了村庄,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李瑛)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