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力中国珍稀洞穴鱼类保护及研究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而独特的洞穴鱼类物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2020年成立了洞穴鱼类发育与进化学科组,研究立足我国西南丰富的洞穴鱼类资源,基于洞穴鱼类特定表型及生存策略提出科学保护对策,定向发掘洞穴鱼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力中国珍稀洞穴鱼类保护及研究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2-14 21: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网12月14日电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于2022年12月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正式召开。在会议工作组共同起草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最新版文件中设定了2050年之前需要实现的4个长期目标,以及到2030年前需要实现的22个目标。根据文件设定的2050年长期目标A“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部分指出:“在已知的8300个动物品种中,8%已经灭绝,22%濒临灭绝”。而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类生物,很有可能在人类关注它们之前就悄然灭绝,这就是洞穴鱼类。

《洞穴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洞穴鱼”,马莉,赵亚辉,杨君兴

洞穴鱼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其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阶段必须在洞穴或地下水体中完成的鱼类,缺少洞穴或地下水体环境,其生活史不能正常完成。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广西,是世界上分布洞穴鱼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然而,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许多洞穴鱼物种面临很高的灭绝风险。为了保护这些珍贵而独特的洞穴鱼类物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2020年成立了洞穴鱼类发育与进化学科组,研究立足我国西南丰富的洞穴鱼类资源,基于洞穴鱼类特定表型及生存策略提出科学保护对策,定向发掘洞穴鱼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昆明动物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现已成功养殖多个类群的中国洞穴鱼类,并突破了部分物种室内养殖及繁育中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为洞穴鱼类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图片制作:马莉,昆明动物所

由昆明动物所创刊并发行的SCI期刊《动物学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还专门策划了洞穴鱼类特刊(Special Issue for Cavefish)。该特刊由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William R. Jeffery、昆明动物所研究员马莉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赵亚辉担任客座编辑,向国际国内征集以洞穴鱼类物种为研究主题的原创研究或综述文章,目前已经收到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法国,墨西哥,瑞士等多篇投稿。

《动物学研究》杂志官网,图片制作:马莉

2016年,由中国科学家牵头,与美国、巴西、意大利等国家研究者共同成立了中国洞穴鱼类国际工作小组, 共同致力于中国洞穴鱼类的保护。通过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将提升当地对洞穴鱼类资源的保护意识,有效促进中国洞穴鱼类资源的多样性保护。

(马莉)

【责任编辑:董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