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志愿服务与生产经营管理融合路径探索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2-05 17: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建三局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建筑央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社会责任,造福民生福祉,成立水务环保有限公司,组建“绿水青山”志愿者服务队,全方位助力绿水青山建设。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绿水青山”志愿者服务队的积极作用,促进志愿服务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水务环保公司)将分析“绿水青山”志愿者服务队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深度探索志愿服务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法和路径。

国企志愿服务融入生产经营的实践探索和初步成效

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水务环保公司)志愿服务通过“三融三创”机制,即在发展战略上融合、在治理体系、在思想文化上融合,创优服务质量、管理效能、企业品牌,实现志愿服务管理项目化、工作品牌化、服务常态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战略上融合,促服务质量创优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司的成立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勇担转型升级使命,围绕绿色发展主题,开启绿色产业征程。在此背景下,2018年11月,“绿水青山”志愿者服务队注册成立。成立初期,为加快志愿服务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做好企业志愿服务工作。公司紧密围绕发展战略目标,完成了组织搭建,明确志愿服务方向,即聚焦水务环保业务,开展三方面的志愿服务,立足主业,围绕公司水务项目,开展环保宣传,定期开设“治水课堂”,义务普及治水护水知识,增强群众保护环境责任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作为,以美化市容,改善河流水质为目的,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服务;为项目所在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发展服务,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在治理体系上融合,促管理效能创优

企业志愿者相对与普通志愿者而言,可以运用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提供有效咨询、培训和服务。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党委积极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场所保障,围绕流域生态治理进行布局,构成“东西南北中”全国化布局,根据布局组建志愿支队,招募志愿者近百人,并积极与属地民间志愿服务队、红十字会等机构沟通联系,合作开启公益共建服务站,扩大“绿水青山”的流动性和覆盖面。固化服务项目,“绿水青山”志愿者服务队结合重要时点契机,固化“雷锋月”“中国水周”等主题志愿服务,常态开展“守护美丽河湖,拓展幸福空间”的环保知识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长期的志愿服务影响力。

在思想文化上融合,促企业品牌创优

企业志愿服务反映企业共同价值与文化,对企业内部凝聚力 的提升、团队精神的塑造、企业文化和价值的传播与推广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是企业的的无形资产,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价值。“绿水青山”志愿者服务队深度聚焦绿色产业发展,结合公司水务环保项目开展各类技能比武、金点子征集活动50余场,保障项目品质履约与安全生产。连续两年被武汉市政府聘为黄孝河、府澴河民间河湖长,有力彰显了水务环保技术实力,为公司拓展水务市场提供坚实支撑。开展合作共建,联合开展巡湖巡河活动、党建主题活动130余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品牌的聚力作用,努力打造常态化,品牌化的“绿水青山”志愿品牌,增强水务行业声量,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志愿服务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困难

一是企业志愿服务效果有待提升。“绿水青山”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以公司及司属单位党组织、团委、工会组织开展,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度不足,志愿服务产生的影响力低于预期。

二是企业志愿服务缺乏持续性。公司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注重服务本身,缺少对于志愿服务以及志愿者评价环节,导致员工缺少归属感和获得感,志愿服务的效果不甚理想。

三是企业志愿服务日常管理薄弱。“绿水青山”志愿服务属于公司生产运营的拓展,但未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志愿服务事宜,导致志愿服务内部管理较为松散,志愿者流动性大。

志愿服务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建议

提高政治站位,凝聚志愿服务共识

要以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敢于担当的志愿服务团队为目标,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向一线下沉,激发基层志愿服务活力,确保志愿服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水务业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管理基础

通过建立和完善“组织专业化、活动项目化、管理制度化、运作常态化”的工作格局,将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化安排转化为长效服务机制。依托国有企业的行业优势、人才优势和联络优势,按照分层管理、分类培训的原则,开展针对性强、专业突出的各类培训,不断增强青年志愿者,特别是志愿服务骨干管理团队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宣传力度,塑强志愿服务品牌

以“志愿服务促业务、业务促志愿服务”为统领,围绕水务业务,积极创新志愿服务管理体制,积极整合志愿服务资源,让志愿服务更精准,履行民间河湖长职责,充分发挥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打造具有水务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释放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