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织造技艺传承百年 精雕细琢成地毯界“软黄金”

非遗织造技艺传承百年 精雕细琢成地毯界“软黄金”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12-02 14: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2月2日电 一片地毯在经历片剪、洗毯、投沟、美整等传统工序后,逼真且富有层次的图案可达到“花似浮雕面如锦缎”的效果,不仅实用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第六批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武城传统手工打结地毯因其制作繁杂、工艺讲究、品质高雅,深受市民和收藏人士的喜爱。

走进位于德州市武城县的山东神龙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全神贯注地修剪着地毯的花纹。电剪刀轻划过地毯表面,棉絮纷飞中,精美的图案跃然于毯面,变得凹凸有致、层次分明。

片剪和投沟技术是武城传统手工打结地毯的“点睛之笔”,需要工人们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一刀刀精雕细琢而成,力度稍轻或稍重,都有可能影响地毯整体的造型。因此,车间内多是二三十年工龄的老师傅,即便是量产的商品,每人每天最多也只能完成一幅。

“片剪是通过修剪图案的深浅,从而凸显出层次感、立体感;投沟是勾勒出轮廓,让图案更加醒目。”山东神龙毯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高振兴告诉记者,一块地毯的织作成形和后序处理非常复杂,传统手工打结地毯技艺需要经历纺毛、染整、图案设计、倒线、织毯、平毯、片剪、洗毯、投沟、美整等十道工序的原有工艺技术。

武城地毯传统的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由晚清时期的白家地毯作坊开始,为寺庙、戏台和贵族家庭织地毯,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958年,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武城县成立了武城地毯厂,也就是山东神龙毯业有限公司的前身,制作工艺延续传统工序。

2003年,手工织毯工序在存续原有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即用威尔顿织机改造了部分编制工艺,其他工序仍然延续手工。“我们根据传统工艺对机器进行改造,力争机织的半成品更符合手工地毯性能,这一改造可以称得上是‘唯一’了。”高振兴介绍道,高科技的织毯编织技术与传统地毯的手工艺术相结合,每一片地毯不但质量好,而且更富有艺术感。

为加强对传统手工打结地毯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山东神龙毯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兴建神龙地毯文化艺术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各种馆藏品集中展现了中国地毯文化艺术发展历程。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该馆的“镇馆之宝”——“龙腾图”艺术挂毯。宽3.68米,长11米的巨大篇幅悬挂于大厅中央立柱,从一楼直插三楼,精心刻画的中国龙图案如浮雕一般活灵活现,传递而出的视觉震撼无以复加。

“这幅‘龙腾图’和管内收藏的另外一幅‘九龙壁’已被省政府收藏,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山东神龙毯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高振兴告诉记者,博物馆共收藏了158幅艺术地毯,其中136幅是由武城传统手工打结地毯工艺制造而成,每一幅地毯都价值斐然。

手工地毯是地毯中最具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高档手工地毯被称为“软黄金”,是一种体现个人品位的艺术收藏品和重要装饰品。近年来,山东神龙毯业有限公司将武城传统手工打结地毯精准锚定国内外高端市场,产品不仅在国内大城市和少数民族市场畅销,还远销美国、德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上亿元。

【责任编辑:高琳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