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申遗成功 湖南三项制茶技艺入选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茶”申遗成功 湖南三项制茶技艺入选

来源:华声在线 2022-12-01 11: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华声在线11月30日讯(记者 刘思佳 通讯员 肖正湖)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湖南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三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

  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千两茶晾晒场,摆满了制作好的千两茶、万两茶。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安化黑茶抖音电商直播基地,主播在直播向网友推荐茯砖茶。(图片均由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新闻多一点】

千两茶制作技艺

“千两茶”是黑茶家族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款产品,其工艺发源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清代道光元年(1821),当地茶商为便于运输,将黑茶踩捆成小圆栓形,每支定为100两;同治二年(1863)又增加为1000两,故有“安化千两茶”之名。

千两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两茶加工工艺的特殊性,不在于“制”而在于“炼”,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共23道程序。制作包括了黑毛茶制作和精深加工两个阶段,黑毛茶制作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焙5道工序,精深加工工序则要复杂得多,包括筛分、拼配、软化、装篓、踩压、扎箍、锁口、冷却、干燥等一系列环节。

茯砖茶制作技艺

茯砖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这是黑茶类中唯一具有发花工艺从而能产生有益菌的一个茶种,系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筑制成型和发花等环节制作而成。

数百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茯砖茶与奶、肉并列,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成为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茯砖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名录。

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

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是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君山岛及其周边村镇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于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君山银针茶在唐代已成为贡品,当时称“湖茶”。宋代称“白鹤茶”“黄翎毛”。到明代,茶树种植和技艺传承区域逐渐拓展,清代达到鼎盛,民国时期逐渐衰退。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技艺得以振兴。1956年,君山银针茶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5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刘思佳)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