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武宣探索“电商+旅游”新路径,激活乡村振兴“双引擎”

2022-11-30 10: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广西武宣县以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契机,以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统揽,根据县域特色产业积极探索“电商+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以农带旅、以旅促农、文旅结合的农旅文电商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做好顶层设计,凝聚“旅游+电商”合力

一是立足当地优势。武宣县,区位优势明显,位于广西中部,地处北回归线上,东邻桂平,南靠贵港,西接来宾,北连柳州;武宣处于泛珠三角和泛北部湾两个经济圈的交集中心,是广西打造“亿吨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水陆通道。武宣是桂中地区最早建立农村党组织的革命老区,是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的故乡,是国家糖料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美丽田园、中国观赏石之乡、全国健身球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广西白云石之乡,获评“广西高质量发展进步县”荣誉称号。县域内有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景区东乡红色旅游区、下莲塘景区、八仙天池,有国家AAA级风景名胜景区百崖大峡谷、武宣县文庙景区,以及神奇画廊大藤峡和五马拦江、地下峡谷犀牛岩等秀美的自然景观,自古便有“中留山水甲南天”之美誉。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武宣县自2021年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武宣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和各年度电商扶贫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电商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一主线,建立健全电商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体系,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农产品上行和品牌打造,构建市场共拓、资源共享、产业共同优化升级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博林时代广场二、三层,建成了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的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内设O2O展销中心、电商运营中心、众创空间、大数据中心、培训中心等功能区域,建设集电子商务、物流、农产品溯源于一体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入驻各类企业18家,包括农村电商企业9家(灰鲸电商、宣星农业、腾飞电商、鲸森林木等)、服务型企业 7家、跨境企业1家(盈凡贸易)、以陆干欢、老王、兜爱为代表的直播电商团队3家。

图一(二楼前台)

筑牢产业基础,搭建结合新平台,让“旅游+电商”融合发展有深度

一是打造“仙城礼遇”公共品牌。武宣县将“仙城礼遇”品牌作为电商发展的县域公共品牌大力推进,一方面充分利用武宣东乡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党建引领+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电商+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结合螺山生态园、和律乡村旅游区,探索“公司+供销+农户+社区+电商”新产业链体系。目前武宣县螺山生态园有27间客房共28个床位,餐厅有 300 多个餐位,还具备有休闲垂钓、骑行、烧烤、水果采摘等休闲娱乐项目。现已被命名为“武宣县职工疗休养点”。

二是研发“仙城礼遇”系列产品。以建设 “仙城礼遇”区域公共品牌为抓手,大力开发系列产品,优化产品供应链,拓宽产品营销渠道,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目前,围绕“仙城礼遇”区域公共品牌,已完成3款产品包装设计和商标注册分别为:广西武宣金冈酒业有限公司的酒(双髻晴岚),广西武宣农家富食品有限公司的腐竹(武彩仙竹),广西武宣双姐食品有限公司的红糟酸,开发“仙城礼遇”商标旅游产品10大类、50多小类。

图二(红糟酸)

三是构建武宣全域旅游。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利用大数据、大平台、大流量的资源优势,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强化线上推广,品牌建设和数字化赋能,打造“互联网+智慧旅游”发展新模式,将武宣县的旅游产品推上线,目前在美团、大众点评、百度、小红书、携程、飞猪、去哪儿7个媒体账号,发文累计100余篇,为武宣县旅游、非遗等进行引流,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还多次邀请网红达人参与武宣县文旅市场产品宣传,通过直播带货、拍摄短视频、撰写旅游游记和攻略等多方位立体式宣传,不断刺激游客来县消费欲望,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也为游客、景区、商户三方建立了快捷便利的沟通渠道,让乡村旅游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图三(狂吃海购)

赋能产业发展,“电商+旅游”融合发展有速度

一是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武宣胭脂李、武宣红糟酸、武宣红心柚、武宣牛心柿、武宣大米等特色主导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辅之以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依托“仙城礼遇”资源禀赋,对其独特性进行挖掘,找准定位,寻求塑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品资源库。由专业运营团队将列入区域公用品牌的产品统一进行打造提升、统一设计专用商标和宣传形象、统一包装样式,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特色产业升级。

二是构建线上销售模式。对武宣县农副产品、乡村旅游、民俗风情以及当地企业生产、销售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摸底,建立了全县主要农产品种类和特色产品产量数据库,重点选择武宣本地红心蜜柚、果蔗、胭脂李、哈蜜瓜、柑桔、茶叶、大果枇杷等一批特色农产品,以及加工特色产品米饼、鱼圆、桑果酒、大米厂月饼、螺蛳粉、酱菜、面条等有生产标准、通过质量认证、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地域特色鲜明的10款产品(例如:武宣米饼、大米厂月饼、金螺蛳粉、酱菜红糟酸、谢华面条、溢香螺蛳粉、农家腐竹系列产品、源古坊手工红糖、三里鱼圆等)。作为首批区域农产品上行的主推主打产品,在淘宝、拼多多、抖店、直播等多个平台进行展示销售,同时通过直播平台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不断寻找、发现乡村主播,从流量倾斜、技术培训、运营协助等方面,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正能量网红,助力当地增收致富,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

三是布局线上线下农(特)产品O2O体验店(馆),为促进电商转型升级,推进武宣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宽县内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采用以奖代补的支持方式在全县布局线下O20体验馆,目前已经申报两家企业(武宣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仙境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图四(百花山企业图片)

四是全力加快融合发展。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的新技术、新手段,将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与民俗文化、现代农业等紧密结合,建立以生产、交易、运输为一体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以开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以品牌、品质、文化为一体的价值链,以农产品追溯、旅游信息、信息报送为一体的信息链的“四个链条”,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电商旅游一体化产业链,全力打造具有武宣特色的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产业链旅游,逐步探索出一条旅游带农、品牌强农、品牌富农的发展路径。电子商务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