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29日电 “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造船组从零开始学习造船,他们用纸糊、用铁皮卷、用萝卜挖,最终设计出了船的模型……”11月10日,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永锋实验学校五年级5班的思政课上,教师泮胜楠向学生讲述齐河县第一艘黄河吸泥船“红心一号”的故事。
今年以来,山东省德州市教育和体育局紧抓黄河发展战略机遇,深挖本土资源,全面推进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以黄河文化引领思政教育,让黄河文化在德州教育版图上“活起来”。
创新思政教学 传承黄河文化
“这位老师的课例设计非常接地气,讲的就是身边的人和事。”“这位老师把黄河文化设计成了系列化课程,可以让他集中展示一下……”8月20日,在德州市齐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研究室,几个评委正对刚刚交上来的“传承黄河文化”典型课例进行评选。
德州市各县教体局以课堂与教师作为切入点,组织教师系统学习黄河文化,着力提升教学水平与课堂质量,让教师成为黄河文化与学生的最佳“媒介”。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及时推送黄河文化最新研究成果,为教师教学注入新营养、提供新思路。多次邀请黄河文化研究者授课,提升教师知识储备,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名师送教活动,提高沿黄区域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黄河文化教学课例,对生态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乡村学校治理等案例内容分门别类进行评选,推广优秀课例及成功、成型做法。
成立教学联盟,共享教育资源。成立沿黄区域教育学校联盟,目前有永锋实验学校、马集学区、赵官学区、胡官学区、焦庙学区、祝阿学区等6个单位的沿黄河学校加入,以传承黄河文化为宗旨,实现学校资源共享、教学优势互补,全面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挖掘本土资源 讲好黄河故事
“齐河的火车站不叫‘齐河站’,而是叫‘晏城站’,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1月9日,德州市齐河县第三实验小学五年级教师李鹣从学生熟知的火车站打开话题,通过视频、图片等逐步引出《晏子使楚》的故事。“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地历史名人故事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愿意学、记得牢。”李鹣说。
春秋名相晏婴、贤后钟离春、歌神绵驹、循吏房守士、抗倭名将尹秉衡……德州市教体局鼓励各学校将丰富的本土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与黄河文化相结合,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开发黄河文化、实践探索、教学改革、影视教学等多种教学、实践和科普栏目,将课堂讲授、现场体验、情景再现、案例解读、互动交流等有机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实施“文化铸魂”工程,德州市将黄河文化与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融合起来,编撰了《青少年红色故事读本》《齐河县青少年地方教育读本》等红色教育读本,作为地方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分发。将黄河号子、黄河夯歌等黄河文化元素充实到劳动教育之中,宣传时传祥等劳动模范事迹,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学习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主题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黄河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组织研学活动 探寻黄河之美
“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以《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为主题,展出的是各个地质时期保存完整的大量化石,揭示着千万年前的黄河文化。”7月19日,欧乐堡动物王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讲解员向前来研学的平原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介绍。
黑陶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晏婴祠、大清河历史碑廊、孟家大院等文化元素棋布于齐河大地,共同构建了齐河版的“文化大观园”。“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我们全力打造黄河文化全域研学体系,构建黄河文化实践育人体系,不同学段依势开展研学旅行,增进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德州市政协副主席,德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隋力说。
德州市各县教体局联合县文旅局印发《关于利用研学基地资源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各县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目前,全市共有研学游、红色游等精品线路10条,多处景观入选省级黄河生态旅游主题线路,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泉城欧乐堡动物王国(齐河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入选“黄河自然课堂”生态研学旅游产品。拥有中小学省级研学基地3处、市级研学基地5处、县级研学基地8处,囊括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多个类别和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