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村艺术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曾经的洪江村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村民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村内留下老人和儿童,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近年来,洪江村结合福马文化、扎染古布技艺等文化遗存,以闲置老民房和传统村落遗存为媒介,吸引105名艺术家入驻。

洪江村艺术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荔波党建
2022-11-22 17: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贯彻二十大 实现新跃升——‘同饮一江水 山海共作证’ ”主流媒体赴黔南大型集中采访活动组走进近年名声远扬的荔波县洪江村,只见各式民居错落有致散布于田野间,青山绿水与房屋墙上的壁画交相辉映,一排排老屋“脱胎”为溢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

曾经的洪江村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村民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村内留下老人和儿童,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近年来,洪江村结合福马文化、扎染古布技艺等文化遗存,以闲置老民房和传统村落遗存为媒介,吸引105名艺术家入驻。

  洪江村“雁西书院”

画家李向明是第一批从北京迁居到洪江村的艺术家,这是他步入花甲之年后的一次抉择。“洪江村的自然条件不是最好的,但成片坍塌的干栏式民居,契合了我近年来使用废弃物创造作品的心境,怀着乡村情怀,也希望为老村落做一些事情,于是坚定地来了。”李向明说:“村落是否能生成发展的内动力才是村落发展的重要指标。其核心在于能不能点燃村民内心的理想与希望。洪江村通过新进的艺术家群体,也是一个多元的文化群体,从修复村民废弃的老房老屋,与村民互惠交流,村民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观念及落后的生活习性,把控自己的未来。”

这几年洪江村相继获得“国家森林乡村”“贵州省村规民约示范村”“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贵州省改革培训现场教学基地”“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黔南州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等称号。

现在,艺术,是洪江最亮的名片;艺术家,是洪江最大的资源。

  洪江村村景

洪江村将艺术植入共建,装扮“乡村新貌”。成立由政府、艺术家、群众代表组成的洪江国际艺术村管委会,对洪江村发展规划以及艺术家准入共同把关,基本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艺术家通过认养、流转、出让等方式,将艺术元素植入群众民房民居,“修复老房、老房修复”全面激活闲置破败老房。

目前由艺术家改造的老房48栋,建成土语南居、雁西书院、拉岜公社等23个艺术工作室。“闲置地”变“生财地”、“废旧房”变“文创房”的“艺术乡建”在洪江得以生动实践和完美展现。

洪江村构建以村两委为主体,党委政府、帮扶单位、艺术家、乡贤寨老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多元联动”共治体系,形成洪江国际艺术村管委会、艺术家协会、乡贤理事会“三会助力”共同治理洪江的良好局面。

  画家李向明“土语南居”

洪江村依托艺术家资源,打造“乡村新业”。紧密结合艺术家入驻洪江的资源和品牌,挖掘本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艺术研学等要素,打造“非遗洪江、艺术洪江、匠人洪江、生态洪江”,拓展研学旅游、农耕体验、户外露营等新业态,主打“艺术美育”精品研学课程,让学生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使洪江成为“可看、可学、可体、可感”的文农旅产业融合示范点。

洪江村现已有4家研学运营公司与洪江基地开展研学业务合作,每年学生及游客体验近2万人次,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带动5家农家乐近60人就近就业,洪江村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黔南州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授牌。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