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第二届“建平十六鲜”烹饪技能大赛圆满举办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2-11-21 15:19
2022-11-21 15: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全面宣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皖美旅游、皖美味道”等系列部署要求,践行“新徽菜名徽厨”暖民心工程。11月18日-19日,以“茶乡‘味’道 ‘烹’然心动”为主题的郎溪第二届“建平十六鲜”烹饪技能大赛在大佛山养心谷鸣锣开赛,宣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金友,宣城市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傅广武,宣城市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帆,郎溪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洪琳、郎溪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少中,郎溪县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叶鸿,宣城市文旅局副局长胡宇飞,郎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建平镇党委书记杨娟、郎溪县政府副县长吴宜平出席启动仪式。

郎溪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洪琳致辞

郎溪第二届“建平十六鲜”烹饪技能大赛启动仪式

郎溪第二届“建平十六鲜”烹饪技能大赛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由中共郎溪县委县政府、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郎溪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等组委会单位主办,郎溪县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协办,安徽途秀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县12个镇(街道)和县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的28组团体和80名个人选手同台竞技,在18日至19日两天时间里奉献了一场味觉和视觉俱佳的饕餮盛宴。

氛围浓烈 郎溪特色大放异彩

比赛现场,载歌载舞,现场非遗展演,热闹非凡。领导和嘉宾们体验到了极具郎溪特色的文化大餐。同时,领导和嘉宾们一同参观了“郎溪印象”直营区、“溪”有小吃展示区,以及“建平十六鲜”展示区,融合现代潮流集市概念,全面推广郎溪特色美味。

此次活动还组织开展了帐篷露营节,大佛山养心谷、康龙山森林康养度假区、小土村帐篷营地、牧野川营地、伍员山水农业公园等露营地代表精心准备,将咖啡、甜点等各类美食搬进现场,好吃又好玩。现场更有篝火晚会和绚丽烟花秀点燃郎溪夜,给游客和市民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享受。

成果斐然 美食品牌落地生花

现场发布“建平十六鲜”品牌发展阶段性成果。自2021年6月以来,县文旅局牵头,组织各镇、烹饪协会、文旅服务商等单位和企业,以高标准、全要素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工作,以十荤六素十六道菜为媒介,组织开展并制作一部“建平十六鲜”宣传片、宣传册、宣传折页、美食地图、美食线路、地标美食指南、LOGO标准体系、文创产品、标准餐具、菜模等工作,开展“建平十六鲜”烹饪技能大赛、宣传品“三进”活动(进酒店、进民宿、进农家乐)、特色体验店打造等系列活动,截止目前,已成功培育10家星级名店、21位名厨,培育姚村社区、妙泉村美食村,取得从“0到N”的阶段成果,合力构筑“建平十六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火花四溅 精美菜品轮番“上演”

食以厨为先,厨以艺为魂。比赛现场,参加团体赛和个人赛的选手们精神饱满,操作过程有条不紊,他们刀工精湛、翻炒娴熟、摆盘精美,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中演奏出一首首悦耳的交响曲,在精选原材料和独特技艺的打造下成就一道道美味佳肴。在2天的比赛中,南漪湖大闸蟹、南漪湖青虾、南漪湖梅白、南漪湖毛刀鱼、姚村双石、姚村小野笋、白首黄童(雁来蕈烧豆腐)、椒红茶绿、莲莲有喜(莲子炒莲藕片)菜品,在规定比赛时间内轮番展现在评审团面前。食材丰富多样,菜品千变万化。

在技能展示秀环节,《虎虎生威》、《行走的猪脚》、《锦绣山河》、《皖美迎宾》冷拼作品,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像一件件艺术品,令评审团及观众赞不绝口。

气氛高涨 刀工、技艺一较高下

本次大赛邀请了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专家评审团,现场对参赛选手的作品进行品尝及打分。根据大赛规则,“参赛十六鲜菜品应能表现厨师刀工技术和烹调技巧,色、香、味、形、质、养、器俱佳,以味、质为主,讲求营养卫生。不提倡使用高档原料,禁止使用人造色素,配料、摆盘所有材料不可用进口冷链食品”,评审团认真观察评审,现场气氛被推向高潮。最终评选出“溪”有小吃8家,团体赛“建平十六鲜五星名店”2家、“建平十六鲜四星名店”3家、“建平十六鲜三星名店”5家及个人赛金银铜奖27名,优秀组织奖7个,并进行现场颁奖。

本届大赛是在首届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升级与创新,在充分挖掘展示郎溪地域美食文化的同时,也为郎溪餐饮界提供了一个技能展示与交流碰撞的平台;在打造“建平十六鲜”特色品牌的同时,也推动了文旅融合全要素发展,促进了文旅消费。

获奖名单

“溪”有小吃获奖名单

1.png

团体赛获奖名单

2.png

个人赛获奖名单

3.png

  优秀组织奖获奖名单

4.png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