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2022年11月21日电(记者辛欣)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日前在“科技创新的南南实践与互鉴”线上研讨会上表示,中国领先科技企业的数字技术创新与经验分享,将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及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案例研究显示,腾讯公司通过非经济手段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人才自驱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该研讨会于11月18日由中国日报社中国观察智库携手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融入数字化浪潮,努力消除数字鸿沟,携手构建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全球数字经济格局积极献计献策。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还包括联合国技术银行理事会副主席索尼娅·巴希尔·卡比尔,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产业政策研究处主任原口信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太东,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华。
傅晓岚在研讨会上表示,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南方国家(Global South)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方面为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
傅晓岚通过对中国科技公司腾讯的案例研究发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飞速的数字技术迭代趋势,必须转变人才管理的方式,从“管理人才”向“服务人才”转变。同时,为人才创造协作的创新环境,让人才“自由探索,自驱创新”,才能够保持企业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国数字技术领先企业,腾讯在全球的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全球互联网企业中均位居前列。傅晓岚研究发现,这些数字技术的创新与腾讯的创新激励方式息息相关。
案例研究显示,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腾讯给予内部团队充分的自主权和包容性,鼓励团队间的技术合作和开源共享,同时赋予人才个体工作自主性,为人才的“自由探索”提供了广大的试错空间。 这种自由协作的氛围,调动了人才和团队的主人翁意识,转化为了“自驱创新”,进而推动了企业的创新。为了人才发展,腾讯秉持服务人才的理念,设立了“活水”机制,让人才自由流动,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位置,实现人尽其才,让腾讯的创新活力由员工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涌现。
腾讯也将数字化能力嵌入到管理实践中,开发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数字化服务产品。借助这些数字产品,人才主动享受人力资源服务,而非被动接受人力资源管理。这些服务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员工的自驱创新动力,让人才和创新活起来,将数字技术对创新的间接支持作用发挥到最大。腾讯的创新激励机制和举措突破了常规的经济性激励方式。这些创新管理为人才创造了自由探索的氛围,赋予了人才自驱创新的动力。
傅晓岚认为,在南南合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合作,更需要借鉴和学习这些先进的开放创新管理经验和创新激励举措,让更多企业不仅仅拥有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且帮助更多的企业构建起组织内部的自主创新的条件和氛围,让企业的创新真正地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