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专家:德国无法承受与中国“脱钩”后果

德国《经济周刊》网站11月13日发表题为《德国在能源转型中犯了根本性错误》的文章,作者是贝尔特·洛瑟。全文摘编如下:  德国IFO经济研究所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认为,德国逐渐去工业化的危险是真实存在的。

德专家:德国无法承受与中国“脱钩”后果

来源:中国网 2022-11-17 21: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参考消息网11月17日报道 德国《经济周刊》网站11月13日发表题为《德国在能源转型中犯了根本性错误》的文章,作者是贝尔特·洛瑟。全文摘编如下:

德国IFO经济研究所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认为,德国逐渐去工业化的危险是真实存在的。

贝尔特·洛瑟问:菲斯特先生,我们的增长潜力正在下降,能源成本大幅上涨,政界显得力不从心。坦诚地说,德国还处于良好的经济区位吗?

克莱门斯·菲斯特答:德国仍然有很大的区位优势:政治稳定、地理位置处于欧洲中部、拥有高素质劳动力、内部市场相对较大、中小企业也很灵活。这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韧性。但另一方面,区位风险也在显著增加——而且有一部分是国内造成的。

问:您怎么看德国的能源政策?

答:我们必须对比其他区位来衡量自身的区位质量。能源价格升高暂时不会造成更大问题,因为所有国家都一样。但是,当下的能源价格危机对德国经济的冲击远大于其他国家,短期是因为德国极度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长期是因为我国在能源政策上奉行风险极高的特殊路线。

问: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对德国的去工业化提出警告。鉴于能源和成本危机不断升级,德国是否会遭遇工业外流潮?

答: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有三种应对模式。在其他国家拥有独立生产能力的全球性企业,可能会在短期内将生产迁移至能源成本低一些的地方。目前的一个例子是世界最大钢铁公司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它已经关闭了在德国的两座工厂。第二种应对的可能性是:根本不再生产能源密集型产品,而是从价格更低廉的国外购入。第三种可能是进行战略性的投资规划。计划开展能源密集型生产的国内外投资者将暂时避开德国。例如,从长远来看,基础化工产业可能从德国消失。

问:在联邦政府中,尤其绿党要求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路线,外交部正在制定新的对华战略。我们能承受同中国脱钩的经济后果吗?

答:不,中国很大,同它脱钩的经济后果非常严重。目前,我们外贸总额有十分之一是同中国做生意获得的,1990年只有1%。在过去几十年里,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这样受益于中国的高速增长。因为政治而减少同中国之间的贸易,将会付出非常高的代价,那就像是因为害怕死亡而自杀。相反,我们必须尝试管理当下的地缘政治风险。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