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道中华:探寻“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往印记
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虽密布在崇山峻岭间,却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南方丝绸之路联通中国南方与北方、西南山区与东南沿海,是四川、云南、湖南、陕西等省区与缅甸、印度,乃至中亚交流的国际交通要道。南方丝绸之路何以成为各民族商贸互惠、文化交融互鉴和共荣共生的活态见证?近日,中国民族报“道中华”对昆明理工大学巴胜超教授进行了专访。
向南丝路:四通八达
五尺道沿线古镇驿道分布。(张蓉 绘制)
从名称上来说,“南方丝绸之路”还有“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等别称。从交通路线上看,对南方丝绸之路不同的指称,强调了不同的道路网络。比如“蜀身毒道”,主要指从古蜀国所在的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的昭通、会泽、曲靖、昆明、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身毒(即古印度)的交通线。“西南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是比“蜀身毒道”涵盖范围更广的交通网络,学界目前较多使用“南方丝绸之路”这一名称。
大马帮经过被徐霞客誉为“极边第一城”的腾冲和顺。(王华沙 摄)
我认为,南方丝绸之路有北线、西线、南线、东线四条道路网络。
北线以“秦蜀古道”为基础,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这组路线是由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褒斜道、陈仓道、傥(tǎng)骆道、子午道等古蜀道构成的交通网络,是陕西、四川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道路,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交接的通道。
西线,以“蜀身毒道”和“蜀藏印交通路线”为基础,连接中国的四川、云南、西藏和缅甸、印度,是由临邛(qing)道、西夷道、牦牛道、灵关道、岷江道、僰(b)道或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等古道构成的交通网络,是中国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道路,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核心道路。
南线,即从四川经云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岛的交通线,历史文献记载为“步头道”和“进桑道”。进桑道的主要路线是从成都经宜宾、昆明、蒙自至越南北部出海,在云南境内称为“通安南天竺道”。步头道的主要路线是沿僰道或五尺道至昆明,经过晋宁、玉溪、通海、建水、蒙自,再从蒙自到冷泉,经过水田,到达蛮耗码头,再经红河南下,经河口进入东南亚。
东线,即从四川经贵州、广西、广东至南海的“牂(zāng)牁(kē)道”,或称为“夜郎道”。这条路线,过广西后与“岭南走廊”衔接,经过广东的“南粤古驿道”路网,即可进入福建福州,北上到达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
博南古道现在仍是当地民众出行的道路。(彭慧颖 摄)
总的来说,在国内,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中国南方与北方、西南山区到东南沿海的道路网络;从国际视野来看,南方丝绸之路曾经是一条连接中国西南地区与古印度乃至中南半岛的国际交通要道。
与北方丝绸之路的不同
黄龙玉交易市场。(雷雨晨 摄)
首先是在开辟的时间。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认为战国楚墓出土的“料珠两件”是经过蜀身毒道由印度传来的,所以南方丝绸之路最迟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开通了。按照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的“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的时间点来估算,南方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早约200—300年。
第二是丝路路况、交通工具。北方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其路况以草原、沙漠为主,主要交通工具为驼队、马队;南方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多崇山峻岭,路况复杂,道路网络也更为复杂,一路经过热带河谷、高原雪山、坝子丘陵等多种地势,因此交通工具更为丰富,以人力、马队、牛车为主。
第三是流通的大宗货物。每个时代、每段路线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总体而言,北方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主要有丝绸、马匹、纸张、香料、皮草、玻璃器、玉器等;南方丝绸之路上则以蜀布、蜀锦、珍珠、海贝、琥珀、食盐、茶叶、铁器等为主。
保山霁虹桥。(保山市委宣传部 供图)
南方丝绸之路还有铁链桥留存。(彭慧颖 摄)
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的老茶馆。(彭慧颖 摄)
崇山峻岭间的地理印迹
蜀身毒道线路图。(张蓉 绘制,此图仅为示意图,不作为标准地图使用)
我以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即从成都到印度的详细路线,来说明南方丝绸之路作为各民族交往的地理印迹。由临邛道、西夷道、牦牛道、灵关道、岷江道、僰道或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等古道构成的西线交通网络,具体的路线是:
(1)临邛道:成都←→新津←→邛崃。
(2)西夷道:邛崃←→宝兴←→雅安←→荥(yng)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西昌。
(3)牦牛道: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西昌。
(4)灵关道: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西昌
(分两条线)
盐源←→宁蒗←→永胜←→丽江←→剑川←→洱源←→大理;
德昌←→米易←→会理←→攀枝花←→永仁←→大姚←→南华
←→祥云←→弥渡←→大理。
(5)岷江道:成都←→新津←→眉山←→乐山←→犍(qián)为←→宜宾。
(6)僰道或五尺道:宜宾←→盐津←→大关←→昭通←→威宁←→会泽←→宣威←→曲靖←→昆明←→安宁←→南华←→祥云←→弥渡←→大理。
(7)博南道:大理←→漾濞(b)←→永平←→保山。
(8)永昌道:保山←→腾冲←→密支那←→印度;腾冲←→梁河←→盈江←→八莫;保山←→龙陵←→芒市←→畹町←→瑞丽←→曼德勒。
云南驿的古道和小店。(彭慧颖 摄)
从这些至今都还在使用的分段路线中可以看到,南方丝绸之路不是单向线性的,而是多向立体的、互联互通的道路网络。南方丝绸之路的通达如同接力赛,每一段路都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地理区位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路与路的汇聚最终完成南方丝绸之路的整体“书写”。而散布在这些路途中众多的廊桥驿站、石刻碑记、古镇庙宇、历史传说、诗词歌谣等文化遗存,为我们提供了追溯南方丝绸之路历史的直接证据。
商贸交往互惠
云南保山的南红玛瑙市场。(雷雨晨 摄)
我以滇缅间的商贸历史细节和当代经贸活动来说。数百年间,产于缅北的珠宝、玉器、玛瑙、琥珀之类,为中原所瞩目,商人争相采购,转贩各地。云南既是贸易中介,也是重要的市场。据记载,缅甸孟拱所产的玉石13世纪中叶被发现开采,所产玉石大多由陆路运往中国销售,并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古道上的老街。(雷雨晨 摄)
到了明代,缅甸的棉花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需要的物品,而缅北最奇缺的商品是云南的食盐和其他日用品。因为有了盐棉贸易,中缅边境大门的八莫及对岸的江头城日趋繁荣。19世纪中叶,中国商人在缅甸的实阶、阿瓦等地收购棉花后,租赁或自备船只把棉花运至八莫,然后用骡马运返云南。华商除了输出大宗的生丝供应缅甸织造业外,还输出黄铜、雄黄、水银、朱砂、铁锅、铜器、锡、铅、明矾、金、银、丝绸、天鹅绒、酒精、纸张、扇子、鞋子、衣服、药材等商品。华商运入中国的货物,除了以棉花为大宗外,还输入象牙、燕窝、鹿茸、翠玉、琉璃、红蓝宝石、蛇纹石等名贵商品。
盈江线上翡翠交易。(原开轩 摄)
如今,在滇缅交界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被誉为“东方珠宝城”的瑞丽市,和被誉为“中国翡翠毛料第一城”盈江县,以翡翠、黄龙玉、树化玉、南红玛瑙等珠宝玉石的贸易、雕刻为核心,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广东、福建、河南、上海等地的玉石商人、玉雕师、珠宝设计师在此就业,还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瑞丽工”玉雕技法,书写着南方丝绸之路商贸新故事。
文化交融互鉴
南方丝绸之路这条国际通道,内接中原地区,外联南亚、东南亚,是多种宗教交汇的地带。南方丝绸之路独特的地理位置、杂居交错的民族聚落,构成独特的地域文化。
白族霸王鞭舞。(张蓉 摄)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杂居的典型区域,白、汉、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各民族杂居造就了文化习俗上相互采借、美人之美的特点。在大理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藏、汉、傣、白、纳西、傈僳、彝等7个民族的村民亲如一家,在语言文字、服饰建筑、饮食文化等方面不断融合,生动体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大理剑川的石宝山会举行“石宝山歌会”,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各族群众共聚,以对歌为核心,进行年度文化交流。石宝山歌会还汇聚了民族服饰、音乐、霸王鞭等,呈现出各民族艺术交融的特点。2008年,石宝山歌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方丝绸之路上类似的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活态呈现还很多,值得我们不断传承和发展。
马帮歌会之《天下和顺》。(和顺古镇景区 供图)
腾冲县文星楼前的马帮雕塑。(杨文何 摄)
从古至今,众多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在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能形成共同繁荣、和谐共生的局面,得益于各民族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心理。在21世纪,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南方丝绸之路沿线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给予当代人的启示:同一个世界,多样的文化,不同的形式,一体的命运。
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虽密布在崇山峻岭间,却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南方丝绸之路联通中国南方与北方、西南山区与东南沿海,是四川、云南、湖南、陕西等省区与缅甸、印度,乃至中亚交流的国际交通要道。南方丝绸之路何以成为各民族商贸互惠、文化交融互鉴和共荣共生的活态见证?近日,中国民族报“道中华”对昆明理工大学巴胜超教授进行了专访。
向南丝路:四通八达
五尺道沿线古镇驿道分布。(张蓉 绘制)
从名称上来说,“南方丝绸之路”还有“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等别称。从交通路线上看,对南方丝绸之路不同的指称,强调了不同的道路网络。比如“蜀身毒道”,主要指从古蜀国所在的四川成都出发,经云南的昭通、会泽、曲靖、昆明、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身毒(即古印度)的交通线。“西南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是比“蜀身毒道”涵盖范围更广的交通网络,学界目前较多使用“南方丝绸之路”这一名称。
大马帮经过被徐霞客誉为“极边第一城”的腾冲和顺。(王华沙 摄)
我认为,南方丝绸之路有北线、西线、南线、东线四条道路网络。
北线以“秦蜀古道”为基础,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这组路线是由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褒斜道、陈仓道、傥(tǎng)骆道、子午道等古蜀道构成的交通网络,是陕西、四川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道路,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交接的通道。
西线,以“蜀身毒道”和“蜀藏印交通路线”为基础,连接中国的四川、云南、西藏和缅甸、印度,是由临邛(qing)道、西夷道、牦牛道、灵关道、岷江道、僰(b)道或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等古道构成的交通网络,是中国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道路,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核心道路。
南线,即从四川经云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岛的交通线,历史文献记载为“步头道”和“进桑道”。进桑道的主要路线是从成都经宜宾、昆明、蒙自至越南北部出海,在云南境内称为“通安南天竺道”。步头道的主要路线是沿僰道或五尺道至昆明,经过晋宁、玉溪、通海、建水、蒙自,再从蒙自到冷泉,经过水田,到达蛮耗码头,再经红河南下,经河口进入东南亚。
东线,即从四川经贵州、广西、广东至南海的“牂(zāng)牁(kē)道”,或称为“夜郎道”。这条路线,过广西后与“岭南走廊”衔接,经过广东的“南粤古驿道”路网,即可进入福建福州,北上到达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
博南古道现在仍是当地民众出行的道路。(彭慧颖 摄)
总的来说,在国内,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中国南方与北方、西南山区到东南沿海的道路网络;从国际视野来看,南方丝绸之路曾经是一条连接中国西南地区与古印度乃至中南半岛的国际交通要道。
与北方丝绸之路的不同
黄龙玉交易市场。(雷雨晨 摄)
首先是在开辟的时间。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认为战国楚墓出土的“料珠两件”是经过蜀身毒道由印度传来的,所以南方丝绸之路最迟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开通了。按照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的“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的时间点来估算,南方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早约200—300年。
第二是丝路路况、交通工具。北方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其路况以草原、沙漠为主,主要交通工具为驼队、马队;南方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多崇山峻岭,路况复杂,道路网络也更为复杂,一路经过热带河谷、高原雪山、坝子丘陵等多种地势,因此交通工具更为丰富,以人力、马队、牛车为主。
第三是流通的大宗货物。每个时代、每段路线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总体而言,北方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主要有丝绸、马匹、纸张、香料、皮草、玻璃器、玉器等;南方丝绸之路上则以蜀布、蜀锦、珍珠、海贝、琥珀、食盐、茶叶、铁器等为主。
保山霁虹桥。(保山市委宣传部 供图)
南方丝绸之路还有铁链桥留存。(彭慧颖 摄)
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的老茶馆。(彭慧颖 摄)
崇山峻岭间的地理印迹
蜀身毒道线路图。(张蓉 绘制,此图仅为示意图,不作为标准地图使用)
我以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即从成都到印度的详细路线,来说明南方丝绸之路作为各民族交往的地理印迹。由临邛道、西夷道、牦牛道、灵关道、岷江道、僰道或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等古道构成的西线交通网络,具体的路线是:
(1)临邛道:成都←→新津←→邛崃。
(2)西夷道:邛崃←→宝兴←→雅安←→荥(yng)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西昌。
(3)牦牛道: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西昌。
(4)灵关道: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西昌
(分两条线)
盐源←→宁蒗←→永胜←→丽江←→剑川←→洱源←→大理;
德昌←→米易←→会理←→攀枝花←→永仁←→大姚←→南华
←→祥云←→弥渡←→大理。
(5)岷江道:成都←→新津←→眉山←→乐山←→犍(qián)为←→宜宾。
(6)僰道或五尺道:宜宾←→盐津←→大关←→昭通←→威宁←→会泽←→宣威←→曲靖←→昆明←→安宁←→南华←→祥云←→弥渡←→大理。
(7)博南道:大理←→漾濞(b)←→永平←→保山。
(8)永昌道:保山←→腾冲←→密支那←→印度;腾冲←→梁河←→盈江←→八莫;保山←→龙陵←→芒市←→畹町←→瑞丽←→曼德勒。
云南驿的古道和小店。(彭慧颖 摄)
从这些至今都还在使用的分段路线中可以看到,南方丝绸之路不是单向线性的,而是多向立体的、互联互通的道路网络。南方丝绸之路的通达如同接力赛,每一段路都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地理区位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路与路的汇聚最终完成南方丝绸之路的整体“书写”。而散布在这些路途中众多的廊桥驿站、石刻碑记、古镇庙宇、历史传说、诗词歌谣等文化遗存,为我们提供了追溯南方丝绸之路历史的直接证据。
商贸交往互惠
云南保山的南红玛瑙市场。(雷雨晨 摄)
我以滇缅间的商贸历史细节和当代经贸活动来说。数百年间,产于缅北的珠宝、玉器、玛瑙、琥珀之类,为中原所瞩目,商人争相采购,转贩各地。云南既是贸易中介,也是重要的市场。据记载,缅甸孟拱所产的玉石13世纪中叶被发现开采,所产玉石大多由陆路运往中国销售,并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古道上的老街。(雷雨晨 摄)
到了明代,缅甸的棉花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需要的物品,而缅北最奇缺的商品是云南的食盐和其他日用品。因为有了盐棉贸易,中缅边境大门的八莫及对岸的江头城日趋繁荣。19世纪中叶,中国商人在缅甸的实阶、阿瓦等地收购棉花后,租赁或自备船只把棉花运至八莫,然后用骡马运返云南。华商除了输出大宗的生丝供应缅甸织造业外,还输出黄铜、雄黄、水银、朱砂、铁锅、铜器、锡、铅、明矾、金、银、丝绸、天鹅绒、酒精、纸张、扇子、鞋子、衣服、药材等商品。华商运入中国的货物,除了以棉花为大宗外,还输入象牙、燕窝、鹿茸、翠玉、琉璃、红蓝宝石、蛇纹石等名贵商品。
盈江线上翡翠交易。(原开轩 摄)
如今,在滇缅交界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被誉为“东方珠宝城”的瑞丽市,和被誉为“中国翡翠毛料第一城”盈江县,以翡翠、黄龙玉、树化玉、南红玛瑙等珠宝玉石的贸易、雕刻为核心,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广东、福建、河南、上海等地的玉石商人、玉雕师、珠宝设计师在此就业,还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瑞丽工”玉雕技法,书写着南方丝绸之路商贸新故事。
文化交融互鉴
南方丝绸之路这条国际通道,内接中原地区,外联南亚、东南亚,是多种宗教交汇的地带。南方丝绸之路独特的地理位置、杂居交错的民族聚落,构成独特的地域文化。
白族霸王鞭舞。(张蓉 摄)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多民族杂居的典型区域,白、汉、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各民族杂居造就了文化习俗上相互采借、美人之美的特点。在大理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藏、汉、傣、白、纳西、傈僳、彝等7个民族的村民亲如一家,在语言文字、服饰建筑、饮食文化等方面不断融合,生动体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大理剑川的石宝山会举行“石宝山歌会”,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各族群众共聚,以对歌为核心,进行年度文化交流。石宝山歌会还汇聚了民族服饰、音乐、霸王鞭等,呈现出各民族艺术交融的特点。2008年,石宝山歌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方丝绸之路上类似的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活态呈现还很多,值得我们不断传承和发展。
马帮歌会之《天下和顺》。(和顺古镇景区 供图)
腾冲县文星楼前的马帮雕塑。(杨文何 摄)
从古至今,众多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在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能形成共同繁荣、和谐共生的局面,得益于各民族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心理。在21世纪,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南方丝绸之路沿线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给予当代人的启示:同一个世界,多样的文化,不同的形式,一体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