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7日我们迎来了地球的第6个国际熊猫日,它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驻中国办公室设立的国际公益主题日,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One Plant Foundation)为此举办了“1864大熊猫巡展”,将持续巡展厦门、北京、海口等城市。本次活动旨在倡议社会各界像关爱大熊猫一样,关爱更多野生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关注支持其他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受邀作为国际熊猫日公益传播伙伴,携手30余位国际艺术青年人才,跨界联动创意策划、音乐、新媒体艺术、光绘和拼贴等不同领域,为今年的国际熊猫日献上了精彩有趣的传播内容,向世界传递了中国青年们保护动物,关爱环境的真切心声。
一根神奇魔法小竹子,连结地球你我“Ta”
作为WWF徽标的大熊猫形象,有着独特的寓意,醒目简洁,它引发了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实验室的艺术青年龙禹西(中央圣马丁)、刘珂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李心依(巴黎高等应用艺术学院)的灵感火花,作为首创团队,他们以熊猫宝宝跨越文明,链接情感和唤醒人类保护动物的神奇力量,创作了一则奇幻又温暖的故事,讲述熊猫宝宝用一根瞬间链接生灵的魔法小竹子结识了许多和它一样面临着生存挑战的野生动物。当每个动物都被分享到再播种后的魔法小竹子,大家也因此拥有了相聚的力量……让动物不再孤单,是参与共创的国际艺术青年们对野生动物的祝福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呼吁;这根神奇的“魔法竹子”,寓意着地球生命们紧紧相连;而播种与守护,是所有人的使命。
(发现魔法竹子的熊猫宝宝)
(熊猫宝宝小手一挥向大家介绍贪吃可爱的东北虎宝宝)
(熊猫宝宝再一次小手一挥向大家介绍优雅聪明的长江江豚宝宝)
以艺术之光,开启千万青年关爱野生动物的哲思之旅
在本次项目共创中,涌现了许多令人惊喜和感动的作品。艺术青年葛钧然和毕野为今年的国际熊猫日共同创作了一个气韵悠扬、涵义深远的动画作品《能》,“万物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何故天地灰茫茫,海浪啸涛涛。空望冰川融,白熊难能能。夫唯不盈与天道,万籁俱熊熊”,两位创作者将中国的哲学思想、水墨风格和民族乐器相融合,向大众传递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实验室00后代表刘珂宇更创作了艺术拼贴作品《Find Me》,“我不希望有一天要和冰川、山河、风、突然地告别……”,发自内心的呼吁总是能真诚地回响在作品中让更多人听见:“找到我们,拯救我们,我们正在消失,从自然背景中褪去……”,透过作品我们仿佛能亲耳听到动物们在求救。
(葛钧然作品《能》)
“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不仅关系人类的未来,还包括了对他者的同理心”,负责本次主海报设计的艺术青年顾之南(伦敦艺术大学)在谈到生物多样性时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以国际熊猫日传播为契机,电子科大新媒体艺术实验室收到了大量来自海内外艺术青年人才的关注与互动,同时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交流,观点的启发,其他参与者还包括谭晨(皇家艺术学院)、严苡华(皇家艺术学院)、和华子毅(皇家艺术学院)等众多国际艺术青年。
(国际熊猫日主视觉海报)
将希望的种子植入到地球的每一个生命
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艺术实验室致力于社会创新领域的实践与突破,在赋能传统、艺术疗愈、环境保护三个方向持续探索,深度链接青年群体,相信优秀青年的创造力能为社会带来极大的革新价值。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主任林言佳介绍道“我们鼓励青年创作者发展和专注在自己的领域里,尊重他们的发挥边界,实验室作为组织者更懂得和善于与社会创新的场景方、创作方进行双边沟通、连接彼此诉求,最终呈现出更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此次共创,是我们持续激励年轻人用创意传递心中能量的探索之旅,用哲思与艺术提出反观,唤起人类对地球共同的情绪。”
今年11月,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艺术实验室还与全国最大音乐学生公益组织朝音学院联手为中国(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共创了创意视频、虚拟IP锂电宝宝,为绿色低碳贡献了年轻化内容出圈。同时,双方将联手发起社会创新项目——趣味艺术疗愈,关注自然和谐与心灵健康。朝音学院00后创始人方翔宇表示:“古典音乐就是一剂令人平静、助人思考的心灵秘方,我们将通过科技、艺术与音乐带来更多社会福祉。”
(遂宁锂电宝宝虚拟IP)
据了解,趣味艺术疗愈将吸引科技艺术音乐等领域的优秀青年共创,“在科技与艺术的双核驱动下,我们要做更长久的事情,集结有革新意识的青年,为这个世界创造新鲜的乐趣与温暖人心的体验” 电子科技大学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主任林言佳表示。未来,该项目将在全球巡展,人们有机会在各大国际平台的屏幕终端看到疗愈人心的趣味艺术内容,通过这些分布全球的数字屏幕,人们将获得一种共情自然、对话心灵的疗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