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考古: 知来路 上下求索居功至伟 启新程 奋力铸就更大辉煌

来源: 安阳日报
2022-11-04 13: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花东M54亚长牛尊

  殷墟出土甲骨

  田猎卜骨

  郭家庄M160亚址方尊

  1928年10月,殷墟第一次发掘开工,全体工人合影

  王陵大墓M1217发掘现场

  YH127甲骨坑清理套箱现场

  滑县宋代沉船

  考古人员在清理陶范

□本报记者 张 璐

居功至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对考古工作的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励着安阳文物工作者时刻不忘总书记嘱托,继续奋力投身考古事业,用一个又一个考古新发现回报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一句“居功至伟”,述说了考古工作的艰难险阻,彰显了考古工作对于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安阳——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历史遗迹遍布全市,1万年的中国文化史、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在这里从未断绝,许多遗址遗迹和出土文物都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密切相关。自1928年殷墟开展科学考古发掘起,几代考古人在史前文明、黄河文明、殷商文明等领域坚守求索,奠定了安阳在中华文明探源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沿着历史的脉络,让我们一起解密居功至伟的安阳考古事业。

石器时代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安阳西部的小南海洞穴中就有先民生活栖息。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逐渐从山地走向丘陵、平原,足迹遍布安阳各地。2022年新发现的八里庄遗址,是一处以裴李岗文化为主体兼具磁山文化因素的新石器中期聚落遗址,距今约7800年至7400年,是安阳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环节。1931年,梁思永在后冈发现了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冈三叠层”,解决了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又早于小屯文化的年代序列,从而获得了解决中国史前与中国历史相关性的一把钥匙,有力地驳斥了当时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标志着中国田野考古学在方法上达到了新水平,是中国田野考古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安阳地区发现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司空类型、后冈类型。距今5000年至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安阳地区发现的著名遗址有后冈、汤阴白营、大寒南岗、柴库、安丰吉庄等。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安阳地区主要分布着以下七垣文化为代表的先商文化,如渔洋村、郸邓、姬家屯、袁小屯等遗址。

商代

安阳商代考古学文化序列清楚,以洹北商城为代表的商代中期考古和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晚期考古,在中国考古史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该遗址分布在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东北,地处洹河南岸,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50米,面积约65万平方米。1928年至1937年,史语所在小屯东北地共发现建筑基址53座。石璋如先生在《小屯建筑遗址》报告中将这些基址分为甲、乙、丙3组。甲组基址15座,分布在遗址北部,以东西向长方形房基为主,可能为住室。乙组基址21座,位于中部,大型基址较多,可能是宫殿宗庙。丙组基址17座,位于西南,面积较小,可能是祭坛。其中,乙二十组基址规模最大,且居于整个宫殿建筑群的最前面,可能是一组四合院建筑群,相当于后世所谓的“外朝”,是殷墟作为王都的标志性建筑。

近年,新的考古和调查证实,殷墟宫殿宗庙基址数量达到100余座,还发现了大型池苑遗址,改变了学术界对于殷墟宫殿宗庙遗迹分布和整体布局的认识。

殷墟王陵遗址 1934年至1936年,在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冈、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发掘了13座大墓、2000多座祭祀坑。其中,8座为带四条墓道的“亞”字形大墓,墓室呈方形或长方形,墓主即是晚商历代商王。M1217大墓,“亞”字形,墓室上口南北长18.4米、东西宽18.1米,墓室深15.4米,总面积1803平方米,是王陵区规模最大、墓道最长的大墓。M1004大墓,“亞”字形,墓室上口南北长17.8米、东西宽15.9米,墓室深12.2米,在南墓道与墓室相接处发现牛方鼎、鹿方鼎等珍贵随葬品。

2021年,相关部门在王陵区外围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勘探与发掘,在王陵及周边区域发现东、西两条围沟及400余座祭祀坑。新发现刷新了对商王陵园格局的认知,极大地推动了对商代陵墓制度以及商文化、商代史的研究。

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王朝占卜的总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迄今已发现大约16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在殷墟发掘史上,甲骨文有3次重大发现。

1936年发掘的YH127甲骨坑,位于宫殿宗庙遗址区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绝大多数为卜骨,并缀出完整龟甲约300片,记录了商王武丁时期的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内容,是殷墟历次科学发掘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为甲骨文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1973年发现的小屯南地甲骨坑,位于小屯村南部,经过整理缀合,实得刻辞甲骨4511片。刻辞内容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象、征伐等,绝大多数属于康丁、武乙、文丁时期,对甲骨文的断代与殷墟文化的分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91年发现的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区东南部,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有刻辞的689片,以大块的和完整的卜甲居多。H3卜辞字体规范、细小、工整,占卜主体不是王而是“子”,对甲骨学中“非王卜辞”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殷墟手工业作坊 殷墟已发现铸铜作坊7处,制骨作坊4处,制玉作坊1处,制陶作坊1处。这些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发现,证明甲骨文中“百工”的记载所言非虚。

2015年,在刘家庄北地发现一座埋藏近300块、总重量达3.32吨铅锭的贮藏坑。此贮藏坑东距苗圃北地铸铜作坊约300米,时代为殷墟晚期。铅锭坑的发现为研究晚商青铜原料来源、铸铜手工业生产规模等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摆放整齐的铅锭坑可能与武王伐纣等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殷墟重要墓葬 殷墟考古发现的商代墓葬总数有1万多座。这些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墓葬,让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的阶级差别,也让消失已久的商王朝有了栩栩如生的实物例证。

小屯M5,即著名的妇好墓,1976年发掘。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面积约20平方米,随葬品共有1928件,包括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其中,青铜礼乐器210件,大多铸有“妇好”铭文。墓主是商王武丁的法定配偶之一妇好,庙号为“辛”。妇好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殷墟考古发现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也是目前已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能够与甲骨文联系断定墓主身份与墓葬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在中国考古史与殷商史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花园庄东M54,2000年至2001年发掘,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面积约15平方米,随葬品共有577件,其中,青铜礼乐器43件,大多铸有铭文“亚长”或“长”。墓主属于来自东南方的“长”族,属于殷墟文化二期晚段。

洹北商城 该遗址位于安阳北郊洹水北岸,1999年发现。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2200米,东西宽约2150米,面积约470万平方米,四周已确认有夯土夯筑的城墙基槽,内部有宫殿区、房址、墓葬、铸铜、制骨、制陶作坊等。洹北商城遗址的时代早于传统意义上的殷墟,填补了商代早期郑州商城与商代晚期殷墟之间的空白。其性质有“河亶甲居相”和“盘庚首迁于殷”之地的不同说法。洹北商城的发现改变了传统“殷墟”的概念,被誉为继殷墟发现甲骨文之后的最重要的科研突破。

殷墟外围的重要发现 近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殷墟遗址之外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代晚期族邑聚落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其文化内涵大多与殷墟遗址相同,作为殷都之外的重要族邑聚落,拱卫在殷都的周围,同属“大殷墟”范畴。

辛店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宗庙区东北方约1万米处,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是一处由“戈”族控制下的以铸铜为主体的居、葬、生产合一的超大型青铜铸造基地和大型聚落。辛店遗址对于研究殷墟时期都城的范围、布局及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传播、交流等都是一次突破性发现。

陶家营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宗庙区东北方约7000米处,总面积约18.5万平方米。在遗址东部发现了平面略呈方形的环壕,共发现25座商代墓葬。陶家营是一处罕见的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可能是洹北商城北部的伴(卫)城。该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商代早期、中期、晚期的文化序列。

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安阳地区西周时期遗址较少,应与周武王灭商、殷都逐渐沦为废墟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安阳一带位居赵魏之间的战略要冲,地理位置重要。特别是西门豹治邺后,安阳一带成为区域性政治中心。典型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和墓葬群有高庄乡杨河固张河固遗址、汤阴五里岗战国墓群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后6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发展和辉煌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在安阳地区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墓葬十分丰富。

2003年发现的内黄县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已发现14处汉代庭院及道路、湖塘、农田等遗迹。相关部门对4处庭院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汉代遗物。三杨庄遗址保存了大量西汉晚期社会结构、农业生产、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被誉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2008年至2009年,在安丰乡西高穴村发现曹操高陵,出土文物包括“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刻铭石牌、画像石等珍贵文物。曹操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资料中对曹操墓葬位置、谥号的描述,其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曹操高陵为汉魏考古树立了标准的年代标尺,是现代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隋唐宋金时期

隋唐宋金时期的考古发现遍布安阳全境,主要有隋唐相州城城墙遗址、相州窑遗址、宋代安阳城墙遗址、滑县宋代沉船、宋代手工业作坊遗址等。

1959年发掘的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张盛墓,共出土各类随葬品192件,以陶俑、瓷器、生活用具模型最有特色。其中,一组陶伎乐俑包括8件乐佣、5件舞俑,是研究隋唐时期乐舞形式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2021年河南卫视舞蹈《唐宫夜宴》的创作原型,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

2020年发掘的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麴庆夫妻合葬墓,出土各类文物190余件。相州窑白瓷展示出隋代安阳相州窑高超的瓷器烧制水平;雕刻精美的石棺床、石屏风等是北朝至隋代墓葬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作;石棺床及数十幅具有佛教、祆教色彩的浮雕图案的发现,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也是公元3世纪至6世纪邺城地区作为丝绸之路中国北方地区起点的重要证据。

滑县新区寺庄村发现的宋代沉船共有两艘,体量较大,保存较完整,是内陆地区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宋代古船标本,对于研究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北宋时期的漕运史、运河史及造船工艺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韩琦家族墓共发掘大型宋代砖若干、石室墓9座、建筑基址2处。其中,M1为北宋三朝宰相韩琦及夫人崔氏合葬墓,形制巨大,结构复杂,建筑技术高超。韩琦家族墓占地范围广,墓葬规模大,布局严谨,出土墓志资料丰富,为研究宋代高级贵族墓葬形制、陵园制度及宋代丧葬文化习俗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沿袭金制,安阳改称彰德路,置彰德府。明初经过改建,奠定了今天安阳老城的格局,留下众多建筑遗址。2014年以来,安阳对明代鼓楼、镇远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调查。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封其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就藩于彰德。赵王在安阳先后传有赵简王、赵惠王等11代,经过考古发掘的墓葬为研究明藩王的陵寝制度以及安阳地方历史、文化和地理沿革提供了丰富资料。

…………

从1928年殷墟科学考古开始,安阳考古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涌现出大量重大考古发现,奠定了安阳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考古圣地。

未来,安阳考古人将不负韶华、守土尽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继续做好殷墟和各时期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保护、利用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添砖加瓦,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安阳考古力量!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张 璐)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