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化屋村的幸福变迁

贵州毕节:化屋村的幸福变迁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1-01 20: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毕节市化屋村隐没在贵州乌江上游六冲河区域的云雾深处,这个昔日被悬崖峭壁阻隔的小山村,通过生态修复和弥补基础设施短板,为全国新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化屋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在过去,六冲河畔的村民“靠水吃饭”,常年以捕鱼为生。然而,过度捕捞以及岸边的污水排放给河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由于缺乏修复和改善,整个流域面临渔业资源衰竭、水体污染的威胁。

以前,许蕾是化屋村的“联系村领导”,统筹化屋工作。今年2月,33岁的许蕾开始兼任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她认为,化屋村往日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她带领干部群众大胆策划,改变现状。严格实施“禁渔”政策,建立河湖管理机制;修建覆盖全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净化排放的污水;利用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旅游支柱产业。

对于曾经极度贫困的化屋村来说,这样的转变极不容易。2012年,化屋村的人均收入仅2450元。2019年,为改善生态,应对长江流域鱼类资源减少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国家实施“十年禁渔”行动。因此,化屋村的渔民不得不另谋生计。

起初,村民们担心生存问题,对政策的施行十分不理解,不满情绪高涨。为了说服他们,许蕾每天组织村民召开院坝会议,回答他们的疑问。她表示,家乡风景秀丽,乡亲们努力发展旅游业才是实现增收致富的最佳方式。

有的村民反对说“没有钱怎么开民宿?”,许蕾就帮他们想办法向银行申请贷款;有的表示没有做餐饮的经验,许蕾就邀请新东方厨师和酒店从业者到村里开展培训;有的困惑如何才能做出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许蕾就联合村集体把村里的建筑改造成苗族风格,鼓励村民发展旅游。

许蕾说:“我们尽量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家事来办,舍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今,化屋村已成长起5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许蕾还带动村民组建了一个歌舞表演队和一个导游团队,今年共接待了176个旅行团队。自2021年以来,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9万余元。

村民杨长坤,今年49岁,曾在毕节市群众艺术馆从事芦笙演奏和舞蹈表演工作。2013年,他因病回到村调理。2019年以前和家人在河岸边烤土豆卖给来往的游客。

“许书记说这样不美观,而且收入也不高,不如打扫干净屋子,在家里经营。”杨长坤回忆。现在经营农家乐,他每年至少有10万元的收入。

“许书记还经常到村民家中慰问,了解我们的发展情况。她总告诉我们要把握好乡村旅游发展关键期,利用好现有的自然资源,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现在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村民们也更愿意参与村集体工作。”他补充道。

许蕾特别重视村里的卫生情况和细节服务。“去年,我们村获得791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公共厕所、观光步道等基础设施。

除了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有的村民还从“渔民”转变成了护林员和河道清洁工。村民杨清鑫十几年前也是手拿鱼叉的渔民,现在他加入了守护乌江的“清道夫”队伍,负责六冲河化屋段的河道保洁工作。工作量太大,他就拉着妻子一起,每天在河边巡逻、清理垃圾。

今年年初,杨清鑫和妻子在化屋村开起了农家乐。“再忙也要巡河,河水不清,游客不来;环境越好,生活越美。”杨清鑫说道。

为了避免水污染,村里的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入河,而是通过已建成的123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净化排放。此外,村里还配备了更多垃圾转运设备,适时转运生活、河道垃圾,维持河岸整洁,为村民保障良好的居住环境。

据了解,目前化屋村的主要河流水质已恢复到二类以上,六冲河化屋流域水质达到I级标准。

为了拓宽村民的收入来源,许蕾还组织村集体开发当地特色食品和民族文创产品。如,发展黄粑、黄姜、黄牛等“三黄”产业。同时,为推动当地苗绣的生产和销售,她还经常邀请成熟的网络主播到村里给年轻姑娘做直播培训,培养带货女主播。许蕾表示,今年化屋村的人均收入有望超过2.5万元。

“做好基层工作要始终以党建为引领,转变旧思想,转动新思想,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许蕾说。“乡村治理工作比较繁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诚意。”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许蕾在参会时表示,她很高兴与全国分享化屋村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努力。同时也希望和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在问及工作的动力时,她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要走,每一代人都有各自扛在肩上的责任与担当。生长在贵州,亲身感受贵州十年跨越式的发展,深知这是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们不仅要珍惜,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一个更好的时代。”(记者 陈美玲 杨军 编译 王瑾)

原文见中国日报18版头条配图新闻,英文链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211/01/AP6360635aa310a1c5959c838c.html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