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让老年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铜仁市深入实施、广泛推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提升广大城乡居民缴纳社会保险意识和保障水平。杨鑫说,沿河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所有的卫生医疗机构都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着力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

贵州铜仁:让老年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 多彩贵州网
2022-10-27 19: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让老年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众望新闻记者 陈智华

“老有所养”是党的十八大传递出的亲民而又温暖的声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的“国之大事”。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卫生健康局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性、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

做好顶层设计,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铜仁市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费树发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不断加强老龄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稳步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护需求的逐年增多。铜仁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老龄工作,组织审定《健康铜仁2030规划》《铜仁市提升卫生健康水平行动计划(2022-2030)》《健康铜仁行动实施方案》等规划性、纲领性文件,均把老龄健康服务作为重要内容、作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今年,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全市老龄工作专题汇报,研究设立老龄工作科和老龄事业发展中心,解决事业编制6名和科级职位4名,有效凝聚多方力量、投入充足资源,统筹高位推动老龄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费树发说。

市卫生健康局作为老龄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坚持靠前站位、科学统筹,扎实履行主体责任,及时报请市委、市政府调整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机构、组成人员,牵头拟订《铜仁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铜仁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及医养融合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优化办事流程、压实工作责任,释放一系列利民、便民、惠民政策红利,为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铜仁市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三大体系更加健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老年社会环境更加友好,发展要素支撑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强化社会保障,提升老年优待和权益保障

“为了满足新时代背景下老年人日益增长和日趋多元的服务需求,我们建立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适用、便捷的健康服务。”费树发说。

铜仁市积极开展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阿尔兹海默病日、敬老月主题活动,推进老年健康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逐年提升老年健康核心信息知晓率。

“如何提高老年人食物和营养的摄入量?每餐食量要适宜,不过饱,适当增加餐次;改进烹调方法,制作细软、易消化的食物……”

在碧江区大江坪社区会议室,铜仁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和神经科的专家正在作《老年膳食营养》《快速识别卒中》专题健康讲座,来自社区的40多名老年人正认真聆听。

面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化”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通过制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健康宣传资料,开展面向老年人及照护者的老年人营养膳食、运动健康、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生命教育、应急救助和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活动,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铜仁市卫生健康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苏利说。

铜仁市深入实施、广泛推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提升广大城乡居民缴纳社会保险意识和保障水平。

——深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照上级标准,精准调整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发放标准、基金管理、基金调剂等,有力有效推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在全市顺利落实。全市14.54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最低标准提高至130元,惠及54万老年人。

——深入落实基本医疗全面保障。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100%,老年人社会福利逐步提高,“老有所医”格局持续巩固、环境不断优化。

满足老人需求,构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铜仁市相继出台《铜仁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铜仁市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试行办法》《铜仁市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强化基本保障、普惠保障、健康保障。地方财政每年还拿出5000余万元,落实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补贴,对伤残、特困、低保及扶贫等特殊老年群体,全面落实兜底保障、大病救助、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

“针对全市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特点,大力推动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切实推行居家养老模式。全市已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376个,有效缓解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题。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推行社区养老模式。”费树发说,我市围绕“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铜仁市已建立12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等服务设施,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较好的养老资源。对全市110家公办养老机构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充实和规范,推进机构养老示范建设,综合服务质量逐年提升,有效解决特困老年人养老问题。

此外,针当前基层养老护理员紧缺的实际情况,市卫健局不断加强行业的行政引导,合理统筹市、县、乡、村四级医务资源,培养康复 、护理、心理、管理等专业人才,探索医养服务人员的扶助机制,提高医养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聚焦养老服务,提升老年人的健康获得感

今年7月,沿河县官舟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以‘改善老年营养,促进老年健康’主题活动,参加活动的老年人络绎不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围绕‘改善老年营养,促进老年健康’主题,在乡镇(街道)开展为期一周的宣传活动,通过多形式、多内容开展老年人健康和科普政策宣传。同步抓好防止养老诈骗、看病就医、疫情防控、旅游出行等知识宣传,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沿河县卫生健康局人口家庭与老年健康股负责人杨优说。

据介绍,目前沿河县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常住居民有59541人,建档52464人,建档率88.11%。老年人接受健康管理38213人,健康管理率64.17%。老年人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30213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50.74%。

“沿河共有4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均开设了老年医学科,全县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100%。全县已经建成老年友善医院,比例达54.16%以上。”沿河县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鑫说。

杨鑫说,沿河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所有的卫生医疗机构都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着力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

“我们所有医疗机构都建立了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为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展健康体检,有效提升老年人就医的便利度和满意度。”费树发说。

——深入持续开展老年健康教育,全面推广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初步建立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医疗资源大幅度向老年人疾病诊疗倾斜。全市20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100%的医疗机构建立了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100%的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为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展健康体检,有效提升了老年人健康指数和健康水平。

——着力倡导“养中有医”。将医疗服务功能作为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和享受相关补贴政策的前提条件,积极引导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就近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印发《关于铜仁市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的工作方案(试行)》,明确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推进养老机构由“单一功能”向“医养结合”的转变。

——着力倡导“医中有养”。印发《铜仁市加快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政策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使医养结合投资主体更加多元、服务模式更加健全、服务队伍更加专业、服务流程更加标准、服务品牌更加丰富。全市现有医养结合机构17家,医养结合床位3366张,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1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创建单位1个、省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试点20个,医养协作签约单位177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7.7万老年人。

铜仁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熊明表示,下步将进一步加快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增强发展要素支撑、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发挥好老年人的积极作用,推动铜仁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