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榕江: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百米生活圈

贵州榕江: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百米生活圈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0-14 13: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贵州省榕江县车民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 中共榕江县委组织部供图

深秋,凌晨五点,朦朦拂晓中带着丝丝凉意,居住在贵州省榕江县车民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潘小嫩和丈夫龙建明将熬了半宿的骨头汤、新鲜包好的卷粉等搬上小三轮车,沿着路边暖黄的灯光朝着不到百米的共享摊位缓缓驶去。

汤锅、米粉、调料、桌椅刚摆上,路过的、上班的、送孩子上学的邻居们陆陆续续到她的小吃摊上点单,一时间潘小嫩便忙碌了起来。

“这两块是坐公交车用的,这两块给你,这一块给弟弟,到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

七点,上五年级的大儿子带着4岁的弟弟准时出现在早餐店门口,潘小嫩拿出备好的零钱交给儿子,像所有的母亲一样开始反复叮嘱,生怕少交代了一句就会出大事情。趁着忙碌的间隙,潘小嫩又小跑着将小儿子送到离摊子五十米内的幼儿园。

潘小嫩和丈夫龙建明是榕江县栽麻镇高扒村人,祖祖辈辈种田为生,为了生计,两人经常外出务工,把孩子“扔”给公婆,一家人聚少离多,虽心里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以前在外面打工的时候,最挂念的就是留守在家的孩子,总担心缺少陪伴变成野孩子。”回想起外出务工的日子,潘小嫩觉得对孩子陪伴太少、愧疚太多,眼圈不禁红了起来,言语间也有些哽咽。

“现在好太多了,我细算了一下,我们家到学校、到幼儿园、到摊子、到医院……,都在几十米到百米之间,没超过一公里,做什么都方便。”潘小嫩说,2018年,乘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东风,一家人从农村老家搬到了易地搬迁安置点卧龙社区,住进了新房,从村民摇身变成了“新市民”,交通、医疗、就业、入学都得到了保障。

“虽然进城了,但也要找个活干才有得吃。”潘小嫩说,初搬到卧龙社区时,社区干部也给大家推荐了很多县内外的就业岗位,夫妻俩最开始选择到就近的工业园区进厂,但因为进厂没办法照看孩子,同时也发现新的搬迁小区经营早餐的比较少、种类也比较单一,很多居民甚至宁愿到社区门口去买早餐。于是夫妻俩便尝试着在社区里面摆摊卖早餐。

后来,搬迁入住的人越来越多,像潘小嫩夫妇一样摆摊的家庭也逐渐多了起来,有卖水果的、卖菜的、卖生活用品的。社区为了科学治理,多次开展“榕易谈”和“院坝协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在社区的几块空地上建起了共享摊位,潘小嫩夫妇就是第一批享受到共享摊位“福利”的居民。

“在外面租这样一个小门面,起码也要千把块,社区一个月只收我们300元的租金,主要是还离家近,我们两个商量着,早上他(丈夫龙建明)帮我卖粉,下午空闲的时候他就去做点零工。”搬迁后的潘小嫩一家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也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为帮助像潘小嫩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在进城后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榕江县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以“榕易谈”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为载体,充分发挥“楼管委”“楼栋长”作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不断增强易地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